中国·各民族婚葬习俗、十

 傣族

傣族青年谈情说爱称为“另卜少”、意为串姑娘。有邀伴进行的,有单独进行的,相爱后要互相送信物如花边带子、耳环、首饰等。结婚无须双方父母同意,但须按婚俗完成各项聘礼,方许成婚,婚龄一般在20岁以后。结婚聘礼较多,景谷江东傣族婚前下聘,男家须给女方家长酒2壶、肉5斤、面条4把、红糖20余斤,柴1500斤,吃奶钱100元。此外要送给媒人猪头一个、枕头一个,鞋子一双,还要送给头人若干斤米和肉。婚后回门要给女家2元4角钱,一丈布。傣绷人的婚姻较自由,只要双方相爱,即可告诉父母请媒提亲,用钱做聘礼,数量多少根据各自财力而定。由于受婚配条件限制、傣绷人普遍为近亲结婚,没有同姓不婚的限定,婚礼较简单,穷困的备办些芭蕉、甘蔗等果品和烟酒,请亲友来祝贺举行仪式即可,富裕家杀猪请客吃饭,不搭棚不抬轿,也不吹拉弹唱,举行婚礼时由长者拴魂线,教以做人的道理,祝福贺喜,夫从妻居较为普通,从居多少年,由双方商量决定。 
  景谷傣族行火葬和土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要火化。死人后要请佛爷念经超度亡灵,主人家备办佳肴殿给佛爷和尚,要杀猪牛井招待亲友和帮忙的人。超度亡灵后把尸体抬到林里埋葬,头朝东,脚朝西,用白布裹尸后用木板或竹笆出殡,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扫墓。年节日到佛寺赕佛、滴水,由佛爷念《滴水经》,把后人献给的祭物献给亡灵。有名望和僧侣等级高的佛爷和尚死后要竖碑,形如佛塔,从“撒迪”级起,地位越高碑塔级越多,碑上刻花卉图案,无文字。傣绷人死后,要请佛爷和尚念经超度,家人为死者做功德,然后用木板做棺材埋葬。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傣社毫人死后行土葬;殡殓用棺,垒坟为志,但无碑文,仅用石块围圆。成年人死后,要杀一头水牛、一头黄牛作祭品,出殡要请哈尼族“嫫庇”推算选择。
傈僳族
傈僳族的婚姻习俗:
丽江傈僳族男女青年虽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但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盛行,加上姑舅表优先婚配及兄弟妻媳转房制等习俗,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并不多。解放后, 傈僳族的婚俗逐步得到了改变,包办婚姻、买卖婚姻逐渐减少。现在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基本上已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家庭。
各地的结婚仪式大同小异,结婚那天女方备好酒肉,带上女儿穿的衣服和织麻布用的工具,请亲友将女儿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在新娘来到男方家时,新郎站在门前,由守门司把门推开,支客司即端来两碗酒堵在门口,新娘新郎必须各碗喝一口,人们送新娘进屋后即算正式成婚,没有拜天地习俗。华坪一带保傣族还有在结婚仪式上给新郎新娘取婚名之俗。婚名一般夫妻相对的,如男的叫"夫黎扒",那么女的就叫"夫黎玛"了。结婚仪式完毕后,年长的围坐火塘畅饮喜酒,新郎新娘和其他青年男女则尽情歌舞,视贺新婚夫妇地久天长,新婚幸福。婚后三日,新婚夫妇携带酒肉回娘家拜望父母,并住三五天,但不能超过一个月。
傈僳族的丧葬习俗:
丽江傈僳族除凶死者和在外死亡者实行火葬外,其余都行土葬,并用棺木盛尸,到家族墓地挖穴掩埋,其上堆砌坟头。不论谁家死了老人,全寨人都要停止生产和其他活动,参加吊唁和帮忙。死者人殓牌子火塘边,吊唁者唱祭歌,跳丧葬舞。人死后当天或三天后,要请祭师"毕扒"举行送魂礼,唱诵"开天辟地"、"人类来历"、"伦理道德"和保傣族的迁徙过程等22章长诗。葬礼要选好"皇道日",如果连续几天日子都不好,就在夜间埋葬。随葬品不入土,有的在基前烧毁,有的悬挂木桩上,通常为死者生前常用物,如弓箭、烟袋、挎包、女子的背箩和织具等。人死未葬前,亲友及村里人忌食辣椒。
畲族
先就婚俗而言,畲族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主张自由婚姻,有对歌成婚的传统。婚前有谈亲和定亲,这与我们这边的汉族习惯如出一辙。而更为开明的是,还有男子入赘之事,男子入赘未婚女子称“做女婿”、入赘寡妇称“上门”。在汉族中,至少在我的家乡,现在也有这两种叫法。但联想到封建时代,汉族受礼教思想的束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此种现象在汉族中的出现,我更愿意倾向这是向畲族人民学习而来。这种男女平等的观念着实是十分难得的。而在丧葬方面与我家乡前些年的风俗也颇为相似。畲族实行的是土葬,有拾骨重葬的习俗,并且有复杂的超度仪式,名曰“拨伤”。我所说的相似之处,就是拾骨重葬的习俗。虽然而今,我们那边都已是实行火葬。
普米族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从新郎去女方家接亲,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个过程中,《出嫁歌》、《梳妆调》、《认亲调》、《开门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欢乐的歌声连绵不断,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进行探视,人去世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鸣枪放炮,吹牛角报丧。同族人闻讯赶来帮助料理后事。先以樟脑树皮加香料煮水净身。然后用酥油、盐涂抹尸体,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箩中,存放于后室,择日发丧。
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进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场拣回十三块遗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个坟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丧葬活动中,还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纯白绵羊作为死者的化身。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并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给羊子” 仪式期间老人们要长开天辟地以来的所有古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仪式持续四天,直至将骨灰罐送往罐罐山葬礼方告结束。
裕固族
[婚丧习俗]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歌手。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仪式。当天,女家的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傍晚,主人请客人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进入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举行戴头面仪式。戴头面由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  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新娘便和一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骆驼,告别慈母,在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  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一只煮熟的羊、酒和饭。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向女方客人赠送哈达,表示敬意。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聚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酥油涂在新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她的腰带上。这个仪式的意义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  按裕固人风俗,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射无簇箭的仪式。  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他们甜蜜的生活。  
丧葬,俗称“送终”,“办丧事”等,古人把它当作是“凶礼”之一。自古以来世界范围内,各民族都有一套烦琐复杂的丧葬仪式;即便在同一民族,不同地区或支系中,也存在着不同 的治丧形式。 这些形形色色的丧葬形式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特别是灵魂的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群体文化的差异性。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甘肃省的三个特有民族之一。裕固族文化是裕固族群体的共享成果,也是裕固族世代相传的整体生活方式。对裕固族丧葬仪式的描述以及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裕固族民族文化。 一、裕固族丧葬仪式 裕固族丧葬仪式是人死后由亲属邻里等哀悼、纪念、评价的礼节,同时也是处理死者殓殡祭奠的仪礼,它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又有人类特有的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 裕固族丧葬方式有三种,即:火葬、天葬、土葬。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区。天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东部地区,除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土葬主要流行在靠近汉族农业区的黄泥堡地区和肃南县前滩乡地区。 1.火葬仪式。 火葬主要流行于西部裕固族地区。人死后,先换新衣服,用酥油封七窍,在尸体未僵硬之前,用白布或黄布带把死者腿部膝关节和胳膊肘关节收拢捆住,尸体成弯曲状,双手贴耳,似胎儿形,这叫收尸。尸体呈胎儿形,也称“圆 寂” ,意为怎么来的就怎么去。视死者的个子大小,用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白布缝成布袋,将尸体装入布袋。再将尸体平放在用白布围成的长方形围帐内。在人死的当天,把喇嘛、僧人请到家里念经,意为“超度”。念经和停尸时间长短,一是视其家庭经济状况,二是视其子女或主要亲戚是否赶来,再则是根据气候而定,一般都要停尸两天或三天,在冬季也有停尸七天的。 裕固族的出殡多数是在傍晚。出殡的时候,家人将尸体放在一块毯子或白布上,毯子四角由四个人拉起,抬到本家族所固定的火化地点。火葬地点一般选择在风水好的地方。在火化地,事先已经完好十字形沟槽,并在其上加上木柴,呈现“井”子状,然后脱掉尸体的外衣,将尸体头南脚北、面东背西放在柴堆上并在木柴上洒上酥油和白酒。喇嘛念经后,围绕柴堆边走边念经,最后点燃木柴。送葬者等到整个柴堆燃烧完方可回家,且从家门前专门点燃的火堆上跳过才可以进入家门,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火化后的三天,由死者的女性亲属前去把燃烧后的死者的骨灰拾回来,在拾骨灰的过程中,必须从死者的脚趾骨开始拾,依次放入白布口袋中,最后将头骨放在最上面。然后按死者的年龄辈分埋进自家的坟场内相应的位置,在坟堆头上放置几块白石头。 2.天葬仪式。所谓天葬, 即将死者放在山顶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实行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天葬主要流行于东部裕固族地区,除了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 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天葬仪式大部分同于火葬,只是在停尸时,在帐篷中间栽三个木桩,年长的死者在帐篷十字线以上停尸,年轻者在十字线以下停尸,尸体放坐在三桩之中。请来念经的喇嘛,少则二个,多则二十几个。在停尸期间,喇嘛念经三至七天。待出殡后,留两个喇嘛每天念经超度,念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下午在火中烧吃喝食品、五色布条。在第四十九天时,要举行抹孝仪式,喇嘛给死者念指路经。 实行天葬的家族都选风水好、向阳的地方作为家族的天葬场。人死后全身不穿衣服,捆成胎儿形装入布袋。出殡时不许哭哭啼啼,在五更天,用马或牛驮上尸体悄悄送到天葬场,将装尸布袋取掉,解开捆尸布带,仰面朝天放在一块大石头 上,在尸体周围放上酥油糌粑、 羊肉、肠、肚等物。待放置停当,请喇嘛念经后,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后, 死者亲属再到天葬场探视,看看是否“超升”,即尸体是否被鹰雀吃掉 了。如果被吃得干净、 吃得快,就认为死者已经“升天”。如果剩下几块大骨头,子女把骨头拾到一起埋掉。如果一点不剩,就在当地摞上几块白色石头,作为死者坟墓的标记。若尸体未被吃掉,则认为不吉祥,须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 3.土葬仪式。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土葬主要流行于酒泉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和肃南县前滩乡裕固族地区。这一带由于靠近汉族农业区,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土葬很可能是受当地汉族影响而形成的丧葬习俗。在裕固族的传统中认为,土葬是不吉利的,土葬意味着被打进了地狱,以后上不了天堂。但对于贫苦的人们来说,迫于生活无奈,再加上汉文化的影响,土葬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 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逃出诞生、结婚以及死丧等必须通过的仪礼的束缚。这些仪礼连同他们的过渡期仪式在各民族 社会文化发展当中都起了不小的影响作用。仪礼的发展, 变异或变革,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裕固族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火葬,停尸两天或三天,其余仪式、习俗基本保留。丧葬仪式的民族传承是社会民族中最常触及、最敏感的事象,研究它的发展变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很有意义。 二、裕固族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人类的活动,皆具有现实意义。丧葬仪式是人生的最后一项重要礼仪。丧葬习俗是文化基因之一,也是社会基因之一。对丧葬必须从整个文化、社会中来认识,必须从历史的长河和现实中来探索。 通过对裕固族丧葬仪式的深入分析,裕固族丧葬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如下: 第一,裕固族丧葬仪式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眷恋和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无法摆脱的阴影。裕固族的丧葬习俗受到了多种宗教因素的影响,在它们的共同参与和作用下,葬俗变得更加隆重,更能体现出生者对死者的依恋、怀念与生离死别的悲痛场面。其丧葬仪式的目的在于,既想维持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又想断绝生命与死亡的关系。丧葬仪式过程促使人们选择自信的信念、自慰的观点和具有文化价值的信仰,即相信生命不朽,相信灵魂独立于肉体,相信死后生命的延续。 第二,裕固族丧葬仪式是一种通过仪式,是生命转折性仪式。丧葬仪式标记着个体生命的终极,标记着一个人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的分离。在裕固族中,人们总是通过丧葬仪式,希冀亡者灵魂能够进入天堂,保佑后代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文化记忆与历史的传承。 丧葬仪礼是灵魂和祖先崇拜的观念、情绪和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礼,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表示一个人最 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 第三,裕固族丧葬仪式具有类似的功能———使人的选择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作为典型的重要的生命仪式, 裕固族的丧葬仪式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顺应人类的本能,让积极的冲动神圣化,使人们的心理得到安慰,战胜恐惧、灰心、失望的离心力,使深受死亡威胁的社会生活得以巩固、延续下去。裕固族丧葬仪式是一个表达悲哀和愧疚的机会,又是人们在压 力和困难中相互安慰、 鼓励的机会。悼念的人们聚在一起可以重新建立新的互动关系,将生者置于“死者”身份之中,保 证生活得以继续。 家族中的亡灵祭拜更主要的是通过祭礼使家族的传统在生者与死者之间连贯起来,使家庭的宗教、祭 祀不至于断绝。 丧葬仪式巩固家庭纽带的作用超越了个人情感宣泄的需要。 第四,裕固族丧葬仪礼是从一种“社会均衡状态”到另一种“社会均衡状态”中的仪式行为。这种均衡不但是个人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均衡,同时也是当事人所属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均衡。丧葬仪式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仪礼,人们藉由各种仪式的举行,以安顿死者抚慰生者。通过各种宗教仪式的举行,不仅使生者与死者以及整个社会成为一体,同时顺利和谐地将死者送进另一个世界,也使人界与他界重新恢复平衡和谐状态,更进而维持一定族群的和谐与全体认知体系的完整。 第五,裕固族丧葬仪式还包含着对后代的教育意义。人类学有关仪式的研究十分关注仪式与象征对于知识与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些知识与信息关乎特定群体与文化的生存。裕固族的丧葬仪式中的“二次捡骨葬”,可能与祖骨崇拜有 关。 这种行动的思想基础,便是他们认为祖坟能够福佑后代。通过保护祖骨这个终生性、世袭性的活动,使后人受到教育,使其懂得了长者灵魂永存,必须尊重长者、保护长者。 第六,裕固族的葬俗是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火葬习俗就是萨满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汉传道教文化三种不同文化揉合的产物。裕固族丧葬文化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作为一种共同文化,它必然会在审视三种宗教文化的前提下去吸收容纳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三种宗教文化也只能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进行平等交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因此,裕固族的葬俗中充斥着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特点。 三、结语 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丧葬礼俗,丧葬仪式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 人安宁。不管裕固族丧葬仪式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基本的社会功能是一致的,即处理死者遗体、宣扬生者感情。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