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说

    (一)短篇小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说创作面对崭新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理想追求。《两个孩子》是河南第一部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小说集。书中收录了吉学沛的《摔神》、《两个孩子》、嘉季的《挑拨》和牛健的《婆媳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河南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吉学沛又连续出版了《有了土地的人们》、《高秀山回家》、《一面小白旗的风波》3个短篇小说集,作品富有生活气息,语言朴实 生动,引起了较大反响。特别是《一面小白旗的风波》,成功地刻划了一个新型妇女的形象,受到文坛的关注。1953年11月李準发表了他的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敏锐地揭示了农村两极分化的现实矛盾,最早触及了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重视,先后被全国40多家报刊转载,并被搬上舞台。稍后,李準又写出了《白杨树》、《孟广泰老头》 等有影响的作品。1955年初,南丁发表了他的成名作《检验工叶英》,作品以敏锐的现实感悟和开阔的视野塑造了先进女工叶英的动人形象,受到文学界的好评,并被翻译到国外。有影响的短篇小说还有《小汾水河边的故事》(周基)、《九九归一》(李蕤)《她开始了新生活》(于秀峰)、《婚事》(李文元)、《突围记》(姚雪垠)、《初春时节》(徐慎)、《双实后我家和我组》(耿振印)等。马炳文的《铁砂》、郑蓝云的《沈师傅回来的一天》、王化幼的《师徒俩》等均是反映城市工人新生活的有影响的作品。
    5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敏锐感触现实矛盾,对社会某些弊端做了尖锐的揭露,这是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李準的 《芦花放白时候》、《灰色的帆篷》、南丁的《科长》、《被告》,徐慎的《除夕曲》,白钢的《春天的泥泞》等都是揭露社会某些“阴暗面”的力作,以其尖锐而鲜明的思想特色发挥了激浊扬清的作用,为文学赢得了声誉。但在反右斗争中,这些作品却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
    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大跃进”的退潮及对国民经济全面调整,小说创作在艰难探索中取得了重大成绩。李準 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两匹瘦马》、段荃法的《凌红蝶》、《状元搬妻》、郑克西的《杏林春暖》、张有德的《玉厚说媒》等,都以不同的思想风貌与艺术风姿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生活。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双双》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李双双这个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孕育出来的一代新人的代表,性格鲜明、生动,是中国当代文学画廊里一个较为成功的新人形象。《状元搬妻》在浑朴、谐趣的乡情里透出了时代的欢悦与人心的意向,是一篇富有韵味的佳作。此外,反映较好的作品还有《石家新史》(乔典运)、《葡萄架下》(周西海)、《老张举的故事》(尚兰芳),《月夜》(樊俊智)等。
    “文化大革命”10年,文学与人民共患难,荒芜的河南文坛,也曾出现过《牧笛》(颜慧云)等较好的作品,但随之而来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无情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短篇小说创作又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张有德的《辣椒》首领风骚,写得自然淳朴,却又英气徐来,率先获得了短篇小说奖。青年女工叶文玲产量甚丰,《心香》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并出版了《无花果》、《心香》、《长塘镇风情》、《湍溪夜话》等小说集。张一弓发表了《黑娃照像》、《寻找》、《考验》、《死吻》等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其中《黑娃照像》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从1985年起连续发表了《村魂》、《满票》、《刘王村》、《无字碑》、《笑城》、《冷惊》等作品,以其对农民心态以至民族灵魂的深刻挖掘和独特的把握,大智若愚的情感态度和寓洋于土的表现 方式,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其中 《满票》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年作家田中禾长于挖掘和表现改革年代的农村世相和农民心态,其短篇小说《五月》荣获全国奖,其《落叶溪》等反映30年代以小县城市民生活的作品表现了作家另一创作领地的潜力。南丁的《旗》开创了反思文学的先河,《死魂灵》、《酒过三巡》、《亮雨》等也受到好评。徐慎的作品情节性强,语言朴实、生动,有比较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其《四游记》、《难判的离婚案》、《双桥》等深受读者喜爱。段荃法的《典型人物》和《天棚趣话录》体现作家对生活观察和思考的更深刻全面的把握。郑克西的《一份孝礼》、张斌的《跳禅》、吴萍的《雾夜》都是反映较好的作品。青年作家李佩甫的系列短篇《红蚂蚱、绿蚂蚱》以人性善的目光探究中原文化心理积淀,写得灵动而富有诗意。
    杨东明的短篇小说《三眼井》、《混浊》是其代表作。郑彦英长于写情,特别是秦川风情,他的短篇 《秦川情》 获 《萌芽》奖。张宇政治敏锐,语言质朴而灵动,创作起点高,多次在省内外获奖,《脊梁》、《桥》、《境界》、《一笑了之》都是反映较好的作品。其他反映较好的作品还有《野花瓣儿》(王钢)、《斗羊》(李克定)、《赴宴》(王不天)、《颍河风情录》(孙方友)等。
    (二)中篇小说河南中篇小篇小说创作崛起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7年,有百余部中篇小说问世。最有成绩的,当推张一弓,他发表中篇小说13部。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揭露了“浮夸风”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塑 造了当代共产党人“殉道者”的圣洁形象,以深刻的历史和高昂的理想张扬,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热烈的影响。该篇和他以后推出的《张铁匠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嗄斯》连续3次在小说评奖中获奖。他的《火种》、《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也有新的探索和开拓。《驯猎》则表现了他对改革进程的关注和思索。他的作品总是紧扣着时代的脉搏,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在艺术上他注重横向借鉴和吸收,显露了一定的哲理思辨色彩。青年作家张宇的《活鬼》,描写了主人公侯七半个多世纪的生活阅历,带出了80年代历史的风雨变迁。侯七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光彩的形象。青年作家杨东明1980年以后发表了16部中篇小说,题材广泛,手法多变,其中《孤独的马克辛》、《欲望之潭》 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他比较好的还有 《尾巴》(南丁)、《小溪九道湾》(叶文玲)、《活宝》(段荃法)、《执火者》(齐岸青)、《柳叶桃》(张斌)、《老树》(原非)、《太阳》(郑彦英)、《水上吉普赛》(魏世祥)、《酸辣苦甜》(张兴元)、《歪歪井有个窑主》(殷德杰)等。
    (三)长篇小说“文化大革命”前,河南作家有两部长篇小说出版。一是农民作家冯金堂的《黄水传》,这是解放以后河南第一部由农民作家写的、描写黄泛区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二是苏鹰、子云合著的《隐蔽的战斗》,作品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斗争生活、情节曲折、有可读性。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河南长篇小说创作有了很大发展,有40余部作品出版。领首之作当属李準的《黄河东 流去》。作品通过黄河岸边七户农家的坎坷遭遇,反映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和走向觉醒与斗争的历史大势。荣获茅盾文学奖。栾星以多种抄本对勘,整理出版了清人李绿园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张之根据《红楼梦》前80回的暗示,伏线及脂砚斋评语的提示,参考清人笔记及有关红学研究成果,模仿曹学芹的笔法、语言续补《红楼梦》后30回,出版了《红楼梦新补》。二月河的《康熙大帝》3卷,气势恢宏,雅俗共赏。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郑彦英的 《少女》、《少妇》长于表现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李佩甫的《李氏家族的第十七代玄孙》着力表现中原文化的心理积淀,深沉而又有力度。赵玄的《红月亮》描写了一个红卫兵生活历程,给人以深刻的思索和启示,都引起了文坛的好评。其他有影响的作品还有 《她的代号白牡丹》(肖云星)、《黑网下的星光》(王玲群)、《攻克汴京》(亢君、魏世祥)、《太阳的骄子》(叶文玲)、《龙城飞将》(王楠)、《造山时代》(杨东明》、《闪光的年华》(倪尼)、《白莲遗恨》(侯钰鑫)、《太行志》(崔复生)。
    在外省工作的河南籍作家中,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魏巍的《东方》等长篇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声誉雀起,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雅俗共赏,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此外,河南还拥有一批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张有德的《娃娃入学》、徐慎《换了人间》、《红军洞》,余辰的《新同桌》,陈丽的《纯洁的地方》,段荃法《柳叶上的梦》、黄同甫的《拳师和他的孙子》,胡大文的《渔夫和小虾》,张复 兴的《冤家小传》,沈凡的《没有生日的孩子》等都是比较有影响的作品。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