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条治脾胃病
脾胃病症状千变万化,相关方剂众多,真正要用的时候该如何选择呢?辨证不准难以选方,可到底属于寒热虚实、内因外感中的哪一类呢?今天,小编带您用一篇文章,全面学习治疗脾胃病的15条经典治法,遇见脾胃失调再也不怕~
1.燥湿和胃
适用于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腹泻,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常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减。
若吐泻明显,应行气化湿,和胃止呕,宜用不换金正气散(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生姜、大枣)。
若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上吐下泻,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缓,应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宜用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甘草、生姜、大枣)。
若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吐泻明显,宜健脾化湿,升清降浊,多用六合汤(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白术、藿香、扁豆、赤茯苓、木瓜、厚朴、甘草)。
2.清热祛湿
适用于湿热阻滞中焦,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宜用连朴饮(制厚朴、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炒香豉、焦山栀、芦根)。
若湿热阻滞,吐泻,腹痛转筋,宜清热利湿,升清降浊,多用蚕矢汤(晚蚕砂、生薏苡仁、大豆黄卷、陈木瓜、川黄连、制半夏、黄芩、通草、焦山栀、陈吴萸)。
若湿热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头痛头晕,恶寒,身热不扬,胸部憋闷,呕恶不饥,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小便黄褐,舌苔白腻,脉濡缓,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或用藿朴夏苓汤(藿香、半夏、赤苓、生薏仁、白蔻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
若湿热阻滞肠道,身热,下利黏腻臭秽,肛门灼热,口干作渴,汗出,苔黄脉数,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3.消食导滞
适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痞闷胀满,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白腻,脉滑,应消食和胃,用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若饮食停滞,湿热内阻肠胃,脘腹胀痛,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数,宜消导化积,清热祛湿,多用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若积滞内停,湿热内蕴,脘腹痞闷胀满,大便不通,则宜行气导滞泄热,用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香附、枳壳、黄连、黄柏、大黄、牵牛)。
若饮食停滞,脾虚气滞,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宜健脾行气,多用枳术丸(枳实、白术、荷叶)或用曲蘖枳术丸(枳术丸加炒神曲、炒麦蘖),橘半枳术丸(枳术丸加橘皮、半夏),香砂枳术丸(枳术丸加木香、砂仁),健脾行气,消食化积。
若饮食内停,脾胃虚弱,则应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多用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或资生丸(白术、人参、薏苡仁、茯苓、桔梗、藿香叶、甘草、白扁豆、莲子肉、怀山药、芡实、炒麦芽)。
4.益气健脾
适用于脾胃气虚,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多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
兼有胸脘痞闷不舒,应用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兼有痰湿,咳嗽,痰多稀白,恶心呕吐,应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益气健脾,化痰止呕。
兼有中焦气机阻滞,脘腹胀满,纳呆嗳气,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益气健脾,理气和胃。
若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泄泻日久,或恶心呕吐,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脘腹痞闷,舌淡苔白,脉沉细虚弱,应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多用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肉、砂仁、白扁豆、薏苡仁、山药、桔梗)或七味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藿香叶、葛根)。
若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面色苍白,自汗,渴喜温饮,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肢体软弱,大便稀溏,或发热,或脱肛,子宫脱垂,或泄泻日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虚弱,或脉洪而虚,应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宜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橘皮、当归、升麻、柴胡)或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升陷汤(生箭芪、知母、桔梗、升麻、柴胡)。
5.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虚寒,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腹泻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宜用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若中焦虚寒,四肢厥冷,应温阳祛寒,益气健脾,宜用附子理中丸(炮干姜、黑附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若脾胃虚寒(多见于慢性胃炎及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广木香、砂仁、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制半夏、陈皮)温中健脾。
兼有痰湿内停,应益气健脾,温化痰湿,宜用理中化痰丸(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姜制半夏)。
6.温阳止血
适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血色暗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宜用黄土汤(灶心黄土、炮附子、干地黄、白术、阿胶、黄芩、甘草)。
7.扶脾抑肝
适用于脾虚肝乘,腹痛,肠鸣泄泻,每在精神抑郁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泻后仍腹痛,苔白脉弦,宜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若久泻,可加炒升麻。
8.泻脾胃伏火
适用于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或弄舌,舌红脉数,宜用泻黄散(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9.清心泻火
适用于心火旺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心胸烦热,大便干结,面红目赤,苔黄脉数,常用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亦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若胃有积热,吐衄鲜红,牙宣出血,牙痛头痛,牙龈溃烂,口气热臭,唇舌颊腮肿痛,恶热喜冷,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宜用清胃散(生地黄、当归、丹皮、黄连、升麻)清胃凉血。
10.温胃散寒
适用于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疼痛减轻,遇寒则疼痛增剧,口和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常用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若胃脘冷痛,吞酸嘈杂,呕吐头痛,手足厥冷,宜用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若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脘腹剧烈冷痛,呕不能食,腹中辘辘有声,四肢厥冷,脉伏不出,宜用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若腹部时痛,温按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宜用小建中汤(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若腹部时痛,兼有气虚,则用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
若腹部时时疼痛,兼有血虚,宜用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加当归)。
11.滋养胃阴
适用于胃阴不足,胃脘隐隐作痛,或呕吐,或呃逆,口燥咽干,食饮不振,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宜用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
若气逆呕吐,口渴思饮,宜用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12.益气降逆
适用于胃气虚弱,胃失和降,虚气上逆,噫气不除,呃逆呕吐,多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呃逆、呕吐因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宜用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因于胃气虚寒,宜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生姜、人参)。
13.消痞除满
适用于心下痞满,寒热互结,脾虚气滞,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可用枳实消痞丸(干生姜、枳实、厚朴、黄连、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曲、麦芽曲)清热散寒,益气健脾,消痞除满。
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应和胃消痞,散热除水,用生姜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胃气虚弱,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宜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用甘草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应温化寒湿,行气除满,宜用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
14.调和胃肠
适用于胃肠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呕吐或干呕,肠鸣下利,食欲不振,宜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若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则应清热散寒,和胃降逆,用黄连汤(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15.启膈通幽
适用于噎膈,痰气交阻,吞咽梗塞,食道不利,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宜开郁化痰润燥,常用启膈散(郁金、砂仁壳、川贝、茯苓、丹参、沙参、荷叶蒂、杵头糠)。
瘀血内结,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青紫,脉细涩,治宜滋阴养血,破结行瘀,多用通幽汤(生地黄、熟地黄、桃仁泥、红花、当归、炙甘草、升麻)。
姚希贤先生为国家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从事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六十余年。姚老将自己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系统整理、集结成书,将平生临床所得分享给广大临床工作者——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