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做不做官 谁说了算

道士亦多参与政治
道士,山野之人也。然自南北朝以来,道士多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上清派的几位高道如陶弘景、司马承贞、王志远等。然而当时朝廷尚以客礼优待之。而隋炀帝杨广于王远知真人前,执弟子礼。唐太宗李世民于王远知真人处,亲受三洞法箓。潘师正宗师隐居太室山,唐高宗屡次登山问道。问先生需要什么?潘宗师说:“松树清泉,山中不乏。”

山中藏高士
道士若不肯出山,也只是诏书问答往来。大抵那个时候,以隐居为高,以出仕为耻。所以有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和“终南捷径”等,嘲笑隐居之士却内心企慕官爵的人。
朝廷优待“方外之人”
那个时候,方内和方外的界限还是比较严格的,朝廷对于方外之人,还是优待的。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陈抟,在谢绝宋太祖的邀请表文里说:

陈抟画像
“臣明时闲客,唐室书生。尧道昌而优容许由,汉世盛而善存四皓,嘉遁之士,何代无之。再念臣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不晓仁义之浅深,安识礼仪之去就。败荷作服,脱箨为冠,体有青毛,足无草履。倘临轩陛,贻笑圣明。愿回天听,得隐此山。圣世优贤,不忝前古。数行丹诏,徒烦彩凤,衔来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
道士也归国家管理
然而自唐宋以来,尤其是宋朝,道士出入宫禁,号称金门羽客,道教的部分内容也纳入国家礼乐体制。譬如唐朝遍令各州郡修建的供奉太上老君的玄元皇帝祠,又称紫极宫、玄妙观,这些宫观是国家行为,而里面奉祀香火的道士,也归国家管理。
宋朝供奉帝后神御的景灵宫,供奉皇帝本命星官的万寿观都是由道士奉祀香火。另外南宋临安城的太一宫、佑圣观、宁寿观、延祥观、显应观等,都与皇室关系密切。此种现象,至于北宋徽宗时期,臻于极致。
徽宗一方面搜访山林隐逸,加以崇礼;一方面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招引道士,聚集宫廷,依照朝廷之礼,封以爵位。徽宗于政和八年十月颁布《改定道阶等御笔手诏》。仿文臣体制改定道阶,“以待瑰伟高妙不次拔擢之人。”

林灵素像
徽宗开道士封爵授官之先河
道士本是山林隐逸之流,徽宗爱之心切,故与之以朝廷爵位。本出于爱之之心,然而却开后世道士封爵受官之先河。最显著者如林灵素先生,《宋史》说:
“灵素益尊重,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曰:‘道家两府。’”
而林灵素封号字数之多,也是前古未有的。达九十五字之多,曰:“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极西台仙卿、雷霆玉枢元明普化天师、洞明文逸契元应真传道辅教宗师、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行特进太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实封三千户,赐紫玉方符通真达灵元妙护国先生林灵素。”
元朝吴全节,至于开府仪同三司。明朝好几位祖师,官居一品,做到礼部尚书,荣及妻子。
道士做官容易卷入政治纷争
道士之受爵禄,和统治者走的较近,对于道教之发展,可以说是是有利的,佛教也说:“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如唐宋明时期的道教的兴旺,就和国家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其中也不乏一些当官的道士的推动。但是也使得道士难免卷入宗教纷争和政治纷争。而道士升官过快,官秩过高,宠礼优渥,更容易招到其他文官的强烈不满。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故事,文臣一品,始得祭九坛。至于杂流,则不在此例。本朝惟嘉靖间,邵元节、陶仲文,以方士得一品之恩,此最为滥典,未几而削夺及之矣。近日癸卯甲辰间,龙虎山真人张国祥,以斋醮久留京师,其母亦随在邸中,病死请恤,上特赐祭九坛,盖视文臣之品,然妇人贵至一品夫人止得一祭,公侯母妻则二祭,即各藩亲王正妃仅得祭四坛耳。且真人母妻俱称元君,又非可夫人比,而滥恩至此,真堪扼腕。”
总之,道士由之前的不喜欢做官(不论是表面上的还是真实的),到后来的以做官为荣。确实是道教发展的一个转变,认真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其对于道教之影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天中人文网》转载于腾讯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