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世人好名 不过是颠倒了道器之关系

孔子与老子,这一对圣人在《庄子》书里面有多次的交往与对话,其中《天运》记述了孔子与老子一次问道的对话。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道,在五十一岁这一年他仍然没有得道,于是他向南游,到了“沛”这个地方,(沛,如今江苏的沛县,老子或许当时到了这个地方)求见老子。老子见了他,知道他的意图,便客气地说:
“您来了吗?我听说了,您是北方的贤达,您得道了么?”

世人好名 不过是颠倒了道器之关系(资料图)
孔子说:
“还没有啊!”
“您如何求道的呢?”老子又问。
“我从数术方面求,五年过去了,也没有得道。”
“那么您又如何求道呢?”老子再问。
“我从阴阳方面求,十二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得道。”孔子显得茫然。
老子这个时候不再问了,却说:
“这就是了,要是道可以奉献的话,那么人人都愿意把它奉献给君主了;要是道可以进献的话,人人都愿意把它进献给父母了;要是道可以告诉人的话,人人都愿意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了;要是道可以送给人的话,人人都愿意把它送给自己的子孙。然而,不可以的。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内心要是没有主意,那么道也不会在内心停留,外面的事情也不能使自己端正,所以难以行得通。由内心出言行教,若对象不能接受,圣人也不肯传授;从外面传入的,若对象不能入主内心,圣人也不会使道在他的内心得到收藏。名誉,那是大多数人都想要的‘公器’,不可以要求太多;仁义,那是先王的客舍,只可以短暂地住上一宿,而不可以长久地停留,如果停留时间久了,就会有过责。”
老子的意思是,道不是一般的东西,它不是一个能奉献给君主的宝物,不是一个能进献给父母的礼品,不是一个可以说给兄弟的诀窍,也不是一个可以传给子孙的东西,道就是道,它不同于任何的东西,却能使任何的东西都变得美好。
传道者与求道者之间,必须内心与行为极其对路才可以传授,老子从两个方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求道者如果内心没有主意,即便传道人向他传教了,道也不能在他的内心住下来,内心没有接受道,外面便没有了什么可以端正他的行为;传道者是从内心传道的,对象不具备接受道的条件,不可以传教,即便传给他了,也不会让他收藏。
名誉是“公器”、仁爱是“客舍”,圣人可能会借助它们一下,但既不多取,也不久留。这也是说道与世俗相反,求道者不可以通过“公器”、“客舍”来寻道,也不可以通过道来得到“公器”和“客舍”。
《庄子》原文参考:《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