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道教文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现在很多庙出了不少书,各种文化研究系列的,在文化这方面下的功夫也不算小的。市面上道教入门的读物也不少,如认识道教、道教知识问答、道教小词典之类。但是这些书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作者多半是站在一个教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把道教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解读。读了这些书,可以增长一些道教知识,但是并不能培养一个人的道教信仰。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道教文化的书籍(资料图)
“信仰”应该谁来“教”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先王通过教育来化民成俗。所以我认为当今道教文化构建之关键,在于建构一套道教的语言,道士应该以道教徒的观点来写作,从道教信仰出发,而不是以道教研究者的身份写作。让社会上的人,读了你的文章,能够起信心,信仰大道。而不仅仅是把道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观察和研究,读完了就没事了。
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写过一些毁谤祖师的言论。但是后来几个老修行都指出了,说:“你怎么能评论祖师呢?你说的对还是经书上说的对?”
道教界人士写作更应注重“信仰”内涵
当时我是不接受的,但是后来想是对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文章写出来,应该是引导他人信道修道的,而不能是单纯的学术性的介绍道教文化的。这就是道长的书和学者的学术作品不同的地方。学者的研究是站在一个教外研究人员的角度进行观察研究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追求的是所谓科学的“真理”。而道人写作的道教文章,是站在基于对大道、天尊、祖师的信仰上的,是“入乎其内”的,追求的是正信。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我们既要向学术界学习,但是也不能舍弃自己的信仰。

道人写作的道教文章应当追求正信(资料图)
我们道友的写作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个是,文章里面尽量不要出现“道教认为”这样的字样。
为什么呢?我作为一个道教徒,祖师说的就是对的。比如说老子是老君的一个化身,人死了之后归城隍东岳管理,修道的人可以成仙。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事实,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文章里不会出现“道教认为老子是老君的一个化身”、“道教认为人死之后要去东岳处受审”。不会的。老子就是老君的一个化身,人死了就是要去东岳那里受审,这是事实,而不是“道教认为”。
还有一个就是,尽量不要去评论祖师的是非。
为什么呢?祖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祖师是供奉在殿堂上的,这些祖师有的是大道的化身,有的是大成就的人。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论。我以前也喜欢说着说那的,道友就问我:“你那么厉害,你坐上去,看看有没有人给你烧香磕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祖师能够受十方香火,都是修道有成,有感有应的。我们没有修到那个层次,就尽量不要去议论,以免造口业。不要让后来人看到你写的文章,也跟样学样,自己不修,却对祖师说三道四。这点非常不好。

道教功夫不是纸上文章(资料图)
还有就是关于修炼这一块,证得一分,就说一分得话;证得二分,就说二分得话。
不要自己不修炼,看了几本丹经,就指导别人炼丹。自己不学法术,看了几本法术的书,就对别的法师指指点点,或者开班授课。这样都不好。须知,道教的功夫,都是真实不虚的,祖师的经典,都是祖师修炼的记录,是祖师切实的体悟。不是纸上文章。“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社会上很多道教修炼的书,很多就是不修炼的人写的。一群不修炼的人,指导别人怎么修炼,不是可笑?
作为一个道士来写作,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道士。读者会相信你的话是真的。如果万一说错了,就会导致别人也盲从。这个是断人慧命,罪过不浅。
最后就是除了教人一些必要的礼仪之外,还可以教人一些简单的,可以普及的修行的方法,告诉一些修行的禁忌。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别人修道,而不仅仅是来庙里烧香磕头,求神仙保佑的。说不定有人看了这些文章,逐渐修行而成正果呢,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
须知,我们是天尊弟子,是道教徒。传承和弘扬道教文化,主要还是靠我们去做。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继承,接受天尊的教诲。而是像社会上的人一样,站在一个教外的角度去观察,评判道教。那么大道如何弘扬?所以在下笔属文的时候,不得不三思也。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