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思屈子:“忠”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这个节日具有特殊的意义,据说端午节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的节日。屈原对楚国忠心耿耿,却遭受小人的谗言,孤独地到处漂泊,最终怀着对楚国前途无限忧虑的心情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忠君爱国的精神成为不朽的典范而被不断传颂,“忠”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说文解字》云:“忠,敬也。”《孝经》邢昺疏云:“忠,敬也,尽心曰忠。”《说文》段注云:“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外,皇侃、陆德明、孔颖达、朱熹等先儒亦将忠训为尽心、尽己、中心等义。可见,“忠”根植于人的本心之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因而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刘宝楠正义云:“忠信者,质之至美者也。”可见,历代圣贤和先儒对“忠”十分看重。

屈原(资料图)
忠是人的本心的自然流露,外化为“敬”,而“敬”是“礼”之本,故《礼记·礼器》云:“忠信,礼之本也。”因而,按照礼的要求行事就是尽忠,忠只有通过礼才能落到实处。忠于自己,就是修身;忠于父母,就是孝亲;忠于兄长,就是悌长;忠于君上,就是忠君;忠于人民,就是爱民。忠贯穿于修齐治平之中,始于修明一己,终于博爱天下。
历代圣贤先儒无不以忠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不仅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且以天下为己任。《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亭林“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林元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往今来,在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在天下为公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炎黄子孙前赴后继地挺身而出,使得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未曾中断,中华民族历经诸多磨难而屹然挺立。
在今天的社会,强调“忠”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的人们一般认为“忠”是对国家和上级要忠诚,其实“忠”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不仅要求对国家和上级要忠诚,而且对自己、父母、配偶、朋友、工作、人民都要忠诚,忠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伦的败坏、人际的不信任比较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也会变成泡影,因此我们需要把忠作为现代社会的一条基本准则,每一个人从修身做起,发明自己的本心,对他人、社会、国家尽忠,那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希望。
 
 
《天中人文网》转载于腾讯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