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道教在古婺金华也是历史悠久,北山黄大仙正是归属这一门教。二千年来,古婺白沙因为有了白沙老爷卢文台,人们为纪念他当年治水有功,为民造福,从而建庙祀之,所以这一带以佛教为主;然而,在广袤的古婺白沙,也孕育着众多理学名家和道学名人。
“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
“程朱理学”众所周知,但不知其开山鼻祖,程颐、程灏的导师,朱熹的先师,还就是金华开化村周氏的先祖先宗周敦颐,开化周姓至今仍尊奉至上,并引以为荣。周敦颐的阴阳八卦《太极图说》多少后世道学贤人攻读研究一生。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让多少后世道学贤人攻读一生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而长山石门则有“小邹鲁之一嫡派”美名,宋元时,石门倪氏就设有“季原堂”和“鲁斋”学馆,在此培养了一批寒门学士、理学名人。
金华北山中的理学大师
南宋进士,徽州通判何基,就是在时任国子学助教、身为太学博士的石门倪氏三世先祖倪允才所创办的“季原书堂”所学,何基辞官后居金华北山,读书讲学,教授门生,他与王柏、许谦、金履祥同称“北山四先生”。而倪允才本人也曾从理学名人潘良贵,学有所成。石门倪子岩,不求仕途,潜心修道,主攻理学,得到时任状元唐汝辑的称赞,诗曰:“寸寸光阴寸寸金,乾乾终日意何深。为人为己为他道,希圣希贤只此心。”倪公度在得中进士第后,亦无心求官,归隐乡里,与诸弟讲读理学,晚年更与金华学派中坚何基、王柏同游。倪显学成后高登进士榜,也曾为官,但其更好理学、初学唐仲友,后学吕祖谦。倪子俊,从学吕祖谦,孜孜以求,陆象山称其“秀发精通,足为美器”。而翰林学士,二部尚书倪普,则从学大师王柏,专修理学,世人称其“昭然一世山斗”。
金华北山一景
“一门三孟”:历学与理学的贯通
而被时人称为“一门三孟”的倪公度之弟倪公晦、倪公武,除爱好理学外,更倾心苦攻历学,精神可嘉,后人倪子恢,仕官教谕、训导,精研天文、历学,并有所成,著有《元理管窥》数卷。而众多倪氏族人在研究历学方面最有成就的要称倪氏高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汉武元封六年,昭令倪宽主持修改历法,倪宽召司马迁、公孙卿等二十余人,经过刻苦钻研,共同测算制定出新的历法,即古今闻名的《太阳历》。该历法推定一回归年为365.3851539日,一月为29.4381日,《太阳历》以一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每十九年设有7个闰月,太阳历就是而今所说的农历和夏历,自西汉太初元年启用至今,可见倪宽当年主持重修太阳历其功显赫,功不可没。
“叱石成羊”黄大仙 金华山中得仙道
关于黄大仙的来历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说法是:黄大仙即晋代人黄初平,道号赤松子。黄初平乃浙江金华兰溪人,据《金华府志》记载,黄初平牧羊山中,遇到道士,修道山中,其兄四处寻找不得,四十年后,经道士指引,相见于山中,其兄问当年羊群何在,初平日:“山之东”,其兄张望,只见点点白石,初平叱喝一声,白石皆变羊,其兄方知弟已得道成仙,遂随弟习道,后亦成仙。
金华黄大仙祖宫
这只是民间传说,神乎其神,未必是真,说他有“叱石成羊”的法术,只是让人相信他已成仙。晋代,金华北山建有规模宏伟的“黄大仙祠”,名为“赤松观”。
现今,黄大仙信仰之盛,当首推香港。黄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那里香火旺盛,进香求签者人山人海,信徒之虔诚亦非他处可比,但是向他们问起大仙的来历时,往往无言以对。
一门五代为大师:高道叶法善与其后人
要说道家的道学,这在中原华夏,要比佛教和基督教都要早得多,它是我国的正宗门教。道教在古婺金华也是历史悠久,北山黄大仙正是归属这一门教。二千年来,古婺白沙因为有了白沙老爷卢文台,人们为纪念他当年治水有功,为民造福,从而建庙祀之,所以这一带以佛教为主,但白沙人可曾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现今的叶店叶氏先宗却有贤人叶法善者,却是一门五代荣为道学大师,驰名天下。
金华八婺
武义牛头山——金华八婺第一峰,海拔1560米,相传为老子坐骑青牛所化。叶法善天师常在此采药炼丹,他共侍奉了自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五朝唐皇。叶天师105岁鹤龄在此牛头山羽化仙去后,乡人建殿崇祀。钦定《四库全书》载:叶天师殿,在县东牛头山,祀叶法善真人。
叶法善:精通符箓辟鬼之术的受箓高道
叶法善,唐代著名道学家,官衔至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封越国公兼内宫景龙观观主。叶法善出身于四世修道之家。《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曰:“高祖乾昱、曾祖道兴、祖国重、父慧明,四世习隐,累辟不就,间气所辞,开道脉。”叶法善之高祖叶乾昱,生活在道教盛行的南北朝萧梁时期。(《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有载:“克壮其猶,永孚于德,谨户习隐,塞兑亿坤。硕肤长材,通理博艺,虽安车累至,而坚卧固辞。故庆祚克开,眉寿维永矣”。上述碑文可知叶法善的高祖叶乾昱,具有高尚的德行和卓越的才智,饱览六经而精通道义。朝廷多次派车相请,力辞不赴,却隐居山林修道养生。叶法善曾祖叶道兴,名廷莹,在家道士,《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中说是一个精通符箓辟鬼之术的受箓高道。
道教大师叶法善
唐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因叶法善助其消灭韦、武集团及太平公主的反叛,立下匡国辅主的丰功伟绩,授之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主,但叶法善“仍旧为道士”。对于叶法善的高风亮节,玄宗赞之“胜气绝俗、贞风无尘”。唐制越国公爵位与郡王同列从一品,食邑三千户,是唐时为道教所设最高世俗称号,鸿胪卿爵位从三品,是主管宗教与外交的行政长官,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爵位,景龙观系唐皇家道院,观主形同唐代国教——道教之宗师。
叶法善祖父叶国重,他“灵承道宗”、“仙骨有象”、“专精五龙,遍游群岳”,“聪以达远、明以察微,达生死之占,体物气之变”。当朝廷知道其道行超群,多次征召,一再谢绝,卒后谥“有道先生”。
叶法善父亲叶慧明,深谙道教精义,掌握高超的阴阳、卜辞、符架术,朝廷虽多次征召,却辞而不就,而隐于民间。卒后因子叶法善勋而受赐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并奉敕立《大唐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于墓前。
叶法善叔祖叶静能,号神龙,叶国重之弟,“叔祖静能,颇有神术,高宗时,直入翰林,为国子监祭酒,武后监国,南迁而终”(《太平广记》)。叶静能历经唐高宗、武后、中宗数朝,为宫廷内道场道士,深受皇室恩宠,他与侄孙叶法善同朝侍主。
叶法善家学渊博,他全面继承了叶氏道学世家的祈晴祷雨、符咒驱邪、五龙安宅、勘察地舆等道术,还兼收并蓄当时道家各派之大成。
而今白沙地方仍有不少道学传人,如今家乡如叶店、让长、长山、琅琊及至白沙源头的深山僻野都有不少人信道崇教,包括那些老百姓口中说的看相摸骨测风水之人,从继承先代历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上,仍有必要保留和研究。
《天中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