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博物馆。

行气玉佩铭(资料图)
 
其实,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是,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
 
《行气玉佩铭》铭文的原文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铭文阐释:深呼吸、意行小周天还是真气运行?
 
针对这一段文字的释义,特别是内容中所探讨的关于“行气”的内涵,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行气玉佩铭拓片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然而,由于当时在战国时期的玉是只有贵族才能用,虽然玉佩的玉质差些,但打磨得非常光滑,刻工也很精湛,必为当时名匠之作。因此,一些气功学者认为,把气吸入呼出这样浅显的生理状况是不会刻在如此珍贵的玉上的,而能够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隐含很高深的机理的。所以气功界的解释更深一层,他们从文中引申出小周天情景,因为一呼一吸就像走了一个小周天,有些气功功法也是这样理解气走小周天景状。吸气,气从小腹延督脉达头顶,呼气,气从头顶延任脉到小腹。这是意行小周天了,也就是意想象出的小周天,是从丹道里的武火修炼推论出来的。

行气玉佩铭拓片
 
而华夏智能气功创始人庞明在此基础上从真气运行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入手。《行气玉佩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了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同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中国古代气功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滥觞,远在三皇五帝之前。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是,玉佩所反映、记录的行气功法、理论,还是不分流派的古代气功内容,这使我们认识、了解古代气功练法及其理论宗旨,有了真实的物证及其论述内容,便于我们直观的分析、认识古代气功的练法、宗旨和行功效果,以备我们应用。虽然对铭文的阐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但是各家解释中都会对行气练功有着有益的指导。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