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近代诗歌
    河南省近代诗歌大致可分为道光时期,道光之后至光绪以前,清末民初3个阶段。
    道光时期,常茂徕著有《怡古堂诗钞》、《一杆竹山房诗草》、《嵩下吟》、《归来吟》,李棠阶《李文靖公诗集》。尤其是祥符 (今开封)的周之琦,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自刻有《心日斋词集》、《心日斋词选》、《金梁梦月词》等。声誉甚高,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并具有全国影响的词人,至今不少词选都选有他的作品。其次马一山、王培、张心廉、赵震墉、袁汝辰、李孟群、丁逊之(均河南籍)等都有多卷诗词集问世。这个时期的郝绍景刻印了《南鸿寄草》、《养鹤堂诗钞》。李于潢的诗“如峰峦有起伏,川渎之有波澜”,有“一鸟随帆尽,长天入水宽,远怀落乡国,瘦骨耐春寒”等名句。有人论称黄藉先的“诗品为最高”。中期较突出的有何家琪,著作颇丰,是当时有影响的诗人,著有《天根诗钞》等。而在当时和以后影响最大的是蒋湘南。诗集有《春晖阁诗选》。人们评论他的诗词为“俊逸似供奉,沉雄似拾遗,精卓似吏部,独往独来,又不袭李,又不抄杜,不规韩而自成其为子潇 (湘南字) 之诗”。其次祥符周氏兄弟 (周书润,周星譼、周星誉)名噪一时。此期颇有声誉的还有宋继郊、田芸生、王安润、马鉴、刘国辅、刘海涵等。后期向 有“南张”(张中孚,1874~1941年),出版有 《梅溪诗选》;“中蒋”(蒋藩,1871~1944年),博览群书,诗词造诣甚深,著有 《笃雅堂文集》、《梧荫楼诗文集) 等;“北李” (李敏修,1866~1943年)汲县人,著有《梓里纪事》、《题肩集》,但其主要成就在史学及编纂方面,编有 《中州文征》、《续文征》、《艺文录》。信阳的刘景向有多部诗集问世。《鸡公山竹枝词》流行一时。其余伊川刘雅歌、宜阳赵金鉴、信阳刘子荣、汝南张缙璜、开封金梦简都有多部著作付梓。在 “五四”运动之后,还有一部分文人继续坚持文言体的创作,虽未追随时代潮流,但仍不失应有价值。如回族诗人马振波、开封的金梦简、淅川县的余杏雨、西平的栗廉芳等。其中尤为著名的是项城籍的张伯驹,先后出版有《春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丛碧词话》、《乱弹音韵辑要》、《诗钟分咏》等,成为近代直到当代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的词学家。
    在近代诗界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一批中州女诗人的涌现。计有李文慧、施坤、彭氏 (诗集《蝶龛近草》)、邹氏、刘氏 (《拾烬集》)、马静君、张氏、郭又贞、李氏、史瑶卿、高梅阁、邹氏、丁玉含、张菊韵、张兰韵、黎氏、吕蘅妆、冯士均、冯 莲(《莲溪女士诗抄》)、张月桂、素萼 (《畹思吟》)、叶静可 (《静可诗集》)、马瑞莹(《小法华亭诗稿》),她们大多印有诗集,诗风大多思致缜密, 清丽婉约。
    
现代诗歌
    河南的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1920年开封《青年》半月刊上发表了曹靖华《雁》、《问病—— 心声》、潘保安的《农家》等,是河南的第一批白话新诗。1921年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河南的新诗创作出现了第一次繁荣,开封的《文艺》、《豫报•副刊》,临颍的《飞霞》,以及旅外豫籍作家创办的《中州文艺》(天津)等各报刊上,新诗均有显著地位。涌现出了徐玉诺、于赓虞、周仿溪、李翔梧、张耀南、赵荫棠、叶善枝、王品青等一批新作者。他们的作品见诸全国各大报刊。
    徐玉诺是河南第一个重要的新诗人,他的诗集 《雪朝》(与郑振铎、朱自清等8人合集1922年出版,其第四集为徐玉诺诗48首)和《将来之花》(1922年出版,包括新诗115首)是河南最早的新诗集。这些诗抨击封建专制和礼教,揭露“时代吃着生命”的本质,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悲愤和苦闷。徐玉诺受屠格涅夫和泰戈尔小诗的影响,诗作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清新含蓄,受到叶圣陶、闻一多等人的高度评价。另一重要诗人于赓虞在1923年与赵景深等出版了诗歌合集《春云》之后又有《晨曦之前 (1925年)、《落花梦》(1927年)等新诗集出版。他接受了法国象征派和中国新月派的影响,以整齐的诗句、运用黑夜、荒丘、坟墓、枯骨等意象创造“阴森森的气氛”,象征黑暗现实,表达了部分知识分子沉重的苦闷和悲哀,流露了一种“厌倦与幻灭的情调”。但 有的诗篇如《风雨之夜》等,也表达出了对光明的呼唤。张耀南的《我好象要作什么工作似的》(1924年)、《自由花》(署名YN,1924年),王品青的《她》(1921年)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发出了要求自由的呼声。早期共产党人李翔梧这时期曾发表大量诗歌,出过《翔集》,他的诗作鲜明地闪耀着社会主义思想之光,号召被压迫人民“勇敢地走向前去,毁灭我们的敌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河南诗坛一度比较沉寂。于赓虞此时出版的诗集《骷髅上的蔷薇》(1928年)、《魔鬼的舞蹈》(1928年)、《孤灵》(1930年)调子更为灰暗,虚无色彩十分浓重。刘枝的组诗《死美人》(1927年)等诗作表现了广大知识青年在风云突变的世局中理想幻灭的迷惘和痛苦。
    进入30年代,随着革命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的开展,河南诗坛重新活跃起来。除20年代已进入诗坛的陈雨门、苏金伞之外,又出现了一批青年诗作者如高天、赵文渊 (文甫)、刘心皇、李建彤、郭兆儒、郭伯恭、周启祥、程率真、王兆瑞、张洛蒂、张因凡、刘晓村、李君实、史紫忱等。除各文学刊物发表新诗外,报纸上还陆续出现了专门的新诗团体和诗歌副刊。
    在“左联”的“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农村诗”的现实主义潮流影响下,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专制,反映中原农村经济破产,成为河南30年代新诗的主要内容。陈雨门是其中最活跃的诗人。他的短诗集《瓣瓣落花》表达了广大青年冲破黑暗,挣脱束缚,积极向上,追求光明的高度热情。稍后,他转写农村题材,著名诗作 《除夕》(1935年)、 《难妇》、《春荒》(1937年)等,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充满河南乡土气息,被推为当时的优秀之作。表现同一农村题材的诗人还有杜谈。他的诗热烈、朴素、富有鼓动性。他1934年出版的《还乡集》。作者根据回故乡南阳时的见闻,揭露了国民党新军阀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农村的摧残。他的诗集《火》(1937年)为30年代的风云变幻留下了一些速写,概括了中国农民世代挣扎,奋斗的历程,被选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集》。郭兆儒的《麦场上》(1937年)生动勾画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和地主阶级的盘剥,写出了一派中原农村的生活场景。老诗人于庚虞于1935年出版有诗集《世纪的脸》,已表现了摆脱虚无的努力,史紫忱出版有诗集《紫忱诗集》(1932年)。众多青年作者散见于河南报刊的大量诗作也都表现了密切关注人民和民族命运的现实主义倾向,从中可以听到诗人们围绕“九•一八”事变、华北事件、“一二•九”运动,发出的十分强烈的反抗呼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南诗界特别活跃不少外省籍诗人曾来河南参加抗日活动,写下了激昂慷慨的诗篇。臧克家的《伟大的交响》(1938年)、《大别山》、《我们这十四个》(1938年)等,热情歌颂了中原人民的觉醒,回荡着人民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皖南事变” 后,臧克家写下了名篇《青鸟》(1942年),对国民党法西斯专制发出了愤怒抗议。韩北屏的长诗《年青的红枪手》(1938年),邹荻帆的《走向北方》(1938年),雷石榆的《春在洛阳》(1959年),邹绿芷的长诗《豫西北剪影》(1940年)、鲁夫 (刘绶松)的长诗《大 别山》(1938年)等,都生动反映了河南人民在抗战中的风貌,发出了战斗的呐喊。
    此间,河南诗人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苏金伞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1944年发表的《离家》一诗,描写了一位贫苦农民投奔抗日战场告别亲人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主人公临别前的复杂心理,被认为是同类诗中的佳作。诗集《地层下》(1947年)、《窗外》(1949年)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假民主、真内战,迫害人民的罪行,预言了人民革命必将胜利的前景,呼出了中原农民爱祖国、爱乡土的心声。成为五四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诗人。
    在抗日战争和民主运动中,成长起来了一批青年诗人。李索开有诗集《歌手乌卜兰》(197年),青勃有诗集《号角在哭泣》(1947年)、《巨人的脚下》(1949年),栾星有诗集《呼唤》(1947年),孙艺秋有《泥泞集》,许寄秋有诗歌、散文合集《红叶集》,李根红有诗集《天外还有天》(1945年),长诗《黄泛行》(1945年),程康安有《掘火者》1947年),周启祥、林涧、杜丹乡、林江等也以散见于报刊的诗作引人注目。这些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在当时发挥了战斗作用。如青勃的名篇《冬天的树》,栾星的诗《越狱之行》,孙艺秋的《三月的歌》,《寄》,杜丹乡的《愤怒的抒情诗》,康定的《荒店》、《穷孩子们》,孙艺秋的《别离在战斗的时候》(1940年),周启祥的《灾荒图》等篇,也都是当时的佳作。
    1919~1949年,古体诗词也有人坚持创作。二三十年代开封刻印过《衡门社诗选》、《梁社嘤鸣集》。著名词人邵次公 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出版过词集 《扬荷集》 及 《扬荷续集》。河南籍著名词人张伯驹刻印了《丛碧词》。革命烈士李贯慈的《哭辽东》、吉鸿昌的《就义诗》等,杨靖宇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境界崇高,格调激昂,表现了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外,张中孚有诗集《梅溪诗选》、蒋藩有《梧荫楼诗抄》、郭翠轩有《翠轩词》、杨子固有《未是草》,张轸、郭芳五、杨鹤汀、牛庸懋、于安澜等发表的诗作也都颇有影响。
 
当代诗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诗人共有30余部诗集出版。诗歌创作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乡土情韵相结合,形式短小,语言活泼,表现手法逐渐趋于多样化。老诗人苏金伞、青勃享有公认的声誉:苏金伞解放初期写的《三黑和土地》 艺术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挚感情,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当时的名篇。他还出版了《勃鸪鸟》、《苏金伞诗选》两本诗集。青勃出版了《乐园集》、《引玉集》、《绿叶的声音》等诗集。两位老诗人的诗多次在省内外获奖。同期,行吟在中州诗坛的还有徐玉诺等一批诗人。五六十代,又一批新人登上诗坛,他们从古典诗词、民歌或新诗传统中汲取营养,进行多样化的追求。李清联出版了 《新犁推开浪花》、《我们沸腾的工厂》、《拖拉机开出了厂房》等诗集,热情地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献身精神。钟庭润的诗作富有民歌风味,他的《新媳妇走娘家》等诗清新朴实,脍炙人口,王绶青的《八月的山哥》和李洪程的《放歌太行山水间》都有一定反响, 稍后他们二人合著的《斗天图》是河南长诗创作的重要收获,它以真挚、英爽的辞章礼赞了山区人民改天换地的壮阔斗争。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中州诗坛生机勃发,在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中探索前进。老诗人诗情激昂,写出大量新作,苏金伞的《山口》、《反省》、《缆绳》,青勃的《中原油田歌》、《泰山日出歌》、《葛洲坝风情》等有较大影响。1981年前后,青年诗人张庆明的几十首《路,就该这样走》的问题组诗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描绘与歌颂了新时期农村的重大改革和巨大变化,受到了诗界的关注。王怀让产量甚丰,有多部诗集问世,他的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富有饱满的政治激情,其《诗为杨皂而作》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愚公杨皂的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女诗人申爱萍出版了《红荷》、《太阳的孩子》两部诗集,她的诗清丽柔美,感情凝重,其中《再给陌生的父亲》获得了全国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潘万堤的诗集《多情的土地》和《故乡恋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倾诉了对故乡、对乡土的深挚感情。陈有才从大别山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出版的诗集《乡土、乡音、乡情》和《林海、山海、星海》以其独特的风情、韵味赢得了读者。曾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诗人李志出版了7部诗集,为青少年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世界,其中《会唱歌的鸟》和《会飞的孔雀石》获得了省级奖。王绶青以深情流畅的情调,抒写着歌颂祖国和人民的诗篇,他发表新作80余首,并结集出版了《天涯采英》,李洪程追求典雅和哲理,《收获》、《大野秋色》、《时间》等,深受好评。诗集《伟大的公仆》(刘士俊、黄同甫)、长诗《白河小英雄》(牛雅杰)、《艾姑的传说》(王亚 东)、《湘楚女杰》(张琳珲)等都有一定影响。新时期还有一批青年诗人突破了赋比兴的惯常手法,向思维的深层次开掘,表达也比较新颍,是富于探索精神的新一代,为开拓诗歌的新生面做出了努力。结集出版《红蔷薇》(王中朝)、《青春风骚》(易殿选)、《相聚在雨后的密林》(程光伟、孔令更)等。
    范源的《国宝》、《神农》,陆健的《三个士兵和他们的胡子》,艺辛的《青铜平原》也都有一定影响。
    在传统诗词方面,一直有一批诗人在执著地探索。1986年黄河诗社成立,1987年河南省诗词学会成立,诗词创作更加活跃。创作成绩比较突出的有华钟彦、龚依群、何均地、林从龙、李允久、王元明、李铁城、耿洪恩等。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