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民族婚葬习俗、八

 怒族

怒族的婚俗
  怒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颇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联姻而由男方请媒人带上酒到女方家中说亲。婚姻最后由父母决定。
  云南怒族小伙子姑娘们爱吹口弦,常常在小河边、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珑的口弦,交流情感,倾吐对心上人的爱慕。
  小伙子和姑娘相爱后,双方背着阿爸、阿妈、长辈,用口弦声相互约会,并互相赠送信物。小伙子送给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则送给心上人自绣的花布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留有互相知晓的表示双方真挚爱情、永不变心的印记。感情特别深厚的男女青年,还各剪发一束送给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共。
  怒族男方在迎亲时,婚礼非常热闹,青年人吹口弦、弹琵琶、跳琵琶舞或锅庄舞,老年人则唱着婚礼歌向新婚夫妇祝福。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筑新房,与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协助的义务。贡山怒族有男子从妻居住习俗。
丧礼

珞巴族
婚姻习俗
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财产的继承均归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1)氏族外婚制
在婚姻上,珞巴族人遵循古老的婚姻制度,即同一氏族内男女成员之间不能通婚,实行的氏族外婚制,如果谁违犯了这一规定,就将受到严厉的遗责和制裁。
2)买卖婚姻制
解放前,婚姻在珞巴族社会也打着明显的等级印记。“麦德”(主人)与“涅巴”(意味低贱的人)之间的两性关系极其严格。盛行等级内婚。不管是“麦德”,还是“涅巴”婚姻都以买卖形式出现。在珞巴语中,没有“娶妻”这一词汇,只有买老婆的说法。“麦德”要买一个妻子,大约出婚价是七八头犏奶牛。外加奴隶和铜锅、粮食、酥油,等等。即使“涅巴”买一个妻子,也要用四头犏奶牛和其它食品。因为不管什么等级,妻子是用物和钱买来的,所以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权参与氏族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家庭内没有财产继承权,一切要听从丈夫的支配,丈夫如果不想要,可以随时遗弃妻子而不受舆论谴责。 
3)交换婚姻制
解放前,珞巴族的许多中等和比较穷苦的“麦德”户,为了给成年男子完婚,还采取交换婚的办法,即甲家男子娶乙家女子的同时,又将自己家的女子嫁给乙家的男子,这样做是为了使双方都可成婚而不再议定婚价,如果双方女子年龄悬殊,一般是年龄小的人家补给年龄大的人家一些东西或补偿一头牛,算是达到婚价的平衡。
丧葬习俗
珞巴人死后衽土葬。人死后,先换上新衣或干净衣服,再把尸体弯曲成坐状,蒙上单子,用绳捆扎好,放在右侧门后,头西脚东,象征跟着太阳去了。在死者身边放置其生前用过的衣物用具、弓箭和装饰品。尸体在家停放二三月,每餐要摆供祭品。发丧要请人卜鸡卦,择吉日。凡丧家都要杀一头牛待客,但要留下牛头和一些牛肉。近亲和村中人要送一些酒和玉米面表示吊唁。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劳动,为死者送葬。死者由亲属背靠背地背到墓地后,挖掘一丈深的墓穴,穴底垫放旧衣服,再将尸体头西脚东放下去,解开绳子,拉直尸体。然后在穴口安一木门,再填土堆成坟头。坟头下栽一个木叉,叉上挂放新杀的牛角、弓箭和一个竹篮,篮内盛放所供祭品。
尸体出门后,家里要清扫一次。送葬前后,要请全村人吃饭。葬后三天,家里再清扫一次,全村又停止劳动一天。再过三天,家里再清扫一次,全村再停止劳动一天,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埋葬后一个月,分居的儿子、出嫁的女儿和亲戚,要自带酒、鸡、饭、菜到死者家里共餐。一年后,离家的子女要赶一头牛来,加上家里出两头牛都杀掉,请全村人会餐。牛角送到坟上。到此,对死者的纪念活动算是结束了。
父母死后,子女在一年内不能结婚,不能戴耳环和其它装饰品。丈夫死后,妻子在一年内不能剪发,额前留海上系一红色毛线,满一年方可除去毛线和剪发,过一二年后,才能再改嫁结婚。
高山族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达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基诺族
基诺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在解放以前,还保留着一些对偶婚和群婚的残余。青年男女婚前社会活动自由。当青年们劳动归来,便在路上留下夜晚约会的树叶信,也有青年喜欢相聚在竹楼上,高唱情歌,讲故事等,女青年来到竹楼上,要把花梨烧燃。放进竹筒里闷出墨汁,用来擦黑牙齿,才和情人唱歌。男女自由恋爱后便能同居,男子深夜到女家,鸡鸣时离开。之后,关系慢慢公开,直至结婚。婚后新婚夫妇下地劳动,生活和睦,很少有离异现象。基诺族非婚生子不受社会歧视,可随母亲到夫家生活,但同姓人不能恋爱结婚。
     基诺族实行独木棺土葬。人死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墓表搭一小竹屋,内置竹桌,供死者家属献祭之用。家属每天要到墓地的竹桌上去祭饭,有的甚至一日三次,持续一至三年。也有以守墓数月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婚丧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鄂温克族
婚丧习俗
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出嫁的姑娘啊,祝你终生幸福。”
第17和第18盅酒为上羊尾酒,敬酒时宣布主食的品种。第19和第20盅酒为送客礼酒,告知女方的贵客们“宝德”半头、活羊一只,宰羊一只,请他们收下礼物,客人接受礼物时将活羊放到女婿的羊群。
第21和第22盅酒为婚礼结尾酒,男方祝酒辞:
“从鹿鸣时饮的酒, 壶中的酒将要喝干, 从虎啸时饮的酒,瓶中的酒将要喝空。”
女方祝酒辞:
“您家壶中的酒永远喝不尽, 象贝尔湖的水一样澎湃, 您家瓶中的酒永远不干涸, 象伊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第23和第24盅酒为“西勒日”(起程)酒,祝酒辞:
“拿起马鞭跨上马, 是否能回乡土哟? 登上马蹬,套上车,是否能回您的“莫昆”哟?”
喝完洒,送亲的客人们便要起程了。最后是精彩的“争碗”游戏。此项活动是牧区鄂温克人喜爱的婚礼娱乐项目之一。
送亲队伍中挑几个骑术好、有力气的小伙子,等到喝完最后一轮酒时,趁机将碗揣起来,但男方早有戒备,早看准是谁揣的碗,待女方客人起程时,男方小伙子们各找自己的目标,去争碗,如果男方追不回碗,女方就算胜利,男方争回碗就算他们胜利。
当客人都离开后,婆婆领着新儿媳转炉台一周,然后新媳妇就亲手熬奶茶,意为敬重老人,也表示从此她就是这家人了。
上述为鄂温克草原上鄂温克人的婚礼。
由于鄂温克人居住地区分布较广,各地区的婚姻习俗也有些区别,如:逃婚的习俗,这也可以说是鄂温克族自由婚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陈已尔虎莫勒格尔河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中,青年男女如果恋爱订婚之后,男方即回家告诉父母。父母首先为之搭一新‘斡日阔柱”(即蒙古包),并请一位老太大在里面守着。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先约好相会地点,等夜间狗一叫时,姑娘就偷偷从家中逃出,到约定地点与男子骑马逃到新搭的“斡日阔柱”内,由老太太把姑娘的八根小辫改成两根大辫,表示她已经成为少妇了。天亮前,他们共同到父母住的“斡日阔柱”里拜火神和祖先神。同时,男方还得派两个人到女方家的祖先神前献上“哈达”,叩头,并给女方父母斟酒,说好话,直到女方父母把酒喝了,表示同意为止。第二天,男方的族人、邻居还要到新搭的“斡日阔柱”里进行祝贺,唱歌跳舞、并举行宴会,通宵达旦,非常隆重。阿荣旗阿伦河一带有入赘婚。敖鲁古雅的驯鹿鄂温克人在举行婚礼时,由男方的“乌力楞”(即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的一个部分)把通向女方家道路的森林两旁的树皮用刀刮下来,这意味着给新郎开道(鄂温克语叫“卑克特依,那给楞)等婚俗。
丧 俗(—)
当一个鄂温克族老人走完了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的路程、合上混浊的双眼后,其子女们及全“莫昆”(家族)的人都聚集到一块,为死者换上丧服,祭上供物,烧纸、叩头,发葬前将遗体放进棺内(棺材呈长方形,头高足低,多为松木制,不涂颜色)。
夏季,多为当日发葬,春冬季节在家停灵数日。送葬时,用牛车拉,头向西北,面向日出方向。儿子牵着牛徒步走,侄子近亲等都走在后面,路途远近,都不能骑马,以轮换赶车献上孝心。如果过河,
则必须往河里扔纸钱,敬水神。
从前。是请萨满跳神发葬,请萨满引路。
坟地请萨满选好,并用一条新毡子(6.色)铺在选好的坟地上,用锹启土为记号,以便按记号埋葬。事后,这条毡子献给萨满。
葬时,将用金银锡铂纸做成的日、月埋在靠死者头顶前的地下,意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有日、月照耀,充满光明。葬后第三天,还要在黄纸钱上写上亡者的姓名、日期以及祭者的身份,连同金银铂纸钱一起烧掉,烧时列坟地方向的数十米外,以后每年清明都要烧纸。
死者家的包在送葬三天后,要将“包”向前移动一下,同时在原址死者的铺位上放一块石头,撒一些稷子,认为这对子孙后代吉利。死过人的包址,决不能再用,如住土房,则要请萨满除污。
三年内,每逢“阿涅”(春节),将一红或黄色方形褥子(叫“特布兹”),放在老人在世时的铺位上,前面放上桌子,祭以供品,近亲及儿女们叩头行祭。
其他原因死亡的人,如被雷击死的人,请萨满跳神送葬。并用白布裹尸风葬,其原因,因为雷来之于天,应还雷回天,不能埋进地里。溢死的人,就地埋葬,不进行葬仪。如吊死在树上,要把那根树枝砍断,将另一物挂起来(羊羔或鸟雀),认为是命运注定溢死,为不违反天意,故挂一有生命的东西。 
对疯病或难产而死的人,则火葬,认为其死者变鬼的多,所以一定要烧掉,让其化为灰烬。 
下辈的人死后,如有子嗣的,也要装棺上供。送葬时,其晚辈或儿童牵牛。幼儿死后,用一白布袋装上扔掉,不埋葬。地点多选山坡的阳面,革长得旺盛的地方。
萨满死后,要话别的萨满跳神送葬,其葬地也由请来的萨满选择,认为这是在萨满跳神时死者的灵魂指示的,同时也是向山神求得获准的地点。·送葬时,若是本族萨满,葬时要装木棺,安放在葬地,不得埋葬,他的遗族与信徒,在葬地上堆集石头,以便进行礼拜。其法具,用木架撑起来存放,等新萨满出现后,法衣、法具等就交给他。
从前,双亲故去后,带孝期间,女子不结头绳,不穿艳服,男子不得理发、刮脸。同时,儿子还要扎白腰带,对母亲,白腰带的一端从腰问向上,通过右肩而夹到腰背上,意味着慈母是打开右襟的纽扣,用鲜美的乳汁喂大了自己,所以儿子要用此重孝来感恩。对父亲,腰带的一端由腰问通过左肩而夹到背面的腰带里,意味着感谢父亲用肩力负担了对自己的养育之思。儿媳和出嫁的姑娘,白腰带的扎法不通过肩上。
以上为鄂温克旗一带鄂温克人的丧俗。陈巴尔虎莫勒格尔河流域鄂温克人的丧俗也有所区别,由于他们受东正教的影响,发葬时由牧师念经引路,并用“刚嘎”(香篙)草煮水洗死者的躯体。 
埋葬后,遗族要到教堂登记,证明死者的姓名,年龄和亡日,请牧师念经,意为给死去的亲人指路,引向光明大道。
无论死者是谁,他们没有戴孝的习馈。
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在为死者装硷时,则在木棺里放一耶酥像和四块点心。送葬前,杀一只或两只黑色的驯鹿,在已经搭好的4个柱于的棚里,(鄂温克语叫“德利”),将驯鹿的头朝日落的方向
摆上,意为驯鹿驮着亡者走向另一世界。
他们没有固定的坟地,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一般是在近处选择小山头埋葬,然后在坟前立一个十字架(十字架因死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在离开坟地煎,送葬的人们在坟旁生姻,并绕着十字架走三团,意为洗污,否则打不到野兽。
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并没有死去,只是离开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去罢了,那个世界更幸福、更美好,但途中有一条很深很深的血河。生前行善的人路过时,有桥可安全通过。而曾行恶的人却无桥通过,河中只有一块石头,跳不过去就掉进无底的深渊中,再也出不来了,连灵魂也死掉了,这,才是人的彻底死亡。
缢死的、枪杀的、难产死去的、被熊咬死的人都到不了那个世界。小孩死后,不去这个世界。而是飞到“玛姆”去(上天的意思o)
(二)
鄂温克人认为人有灵,所以对死者特别重视祭典。当老人死后首先让死尸闭眼睛合嘴,认为眼嘴不合拢怕死灵不安于归天,惦记儿女,会给儿女带来病灾。其次是把手和脸洗净,男尸要由死者的大辈或者同辈人给理发,女尸要梳头。再次是穿戴一新,大多数死者部穿新衣服,戴帽子,用呈文纸蒙上脸和手,双脚拼拢。而后铺上褥子、枕头,安放在一人宽一人长的板子上。头前放一个供桌,供鸡和猪头以及各种糕点食品,烧香,晚问点燃长明灯。给死者点烟,把烟锅掖在枕头上。
烧化箔纸币的仪式叫“其萨拉仁”,由一名老辈人和同辈年长者唱说:“×××(叫名):明灵的话知道吧,明魂的话明白吧。你的儿女为你烧化着三把香和三包纸币,三杯酒,请收下吧。你来有时,去有期,已按期归去,不要留恋,不要回头;把你的福寿和财富留给你的儿女吧........”。
在停尸送葬之前,白天黑夜都有人伴尸守灵,儿女媳妇和晚辈人不能坐在炕上,都要铺上皮祷于席地而坐。姑娘和儿媳妇把发辫及挽的发髻放下来,用白布扎发,头上戴白巾,儿子可以戴帽子,但在帽子上缝一条白布,全身白孝衣,鞋上也缝块白布。
多数在死者逝世的第三天出殡,冬季也有的富贵人家要留五至七天,看气候而定。在夜间守灵时,请故事员讲故事,叫做“尼莫哈西仁”。是一种说唱形式,故事员讲一句,在一旁有人随唱。说是给死灵讲故事听,其实是守灵人听故事消磨时间。出灵要选吉日,在选定的吉日晨出殡。如果死者儿女双全,众人抬着棺材到坟地,儿子抬头和脚部位,中途可以换肩换人,但不能放在地上,不能停留。一个氏族(哈拉)一个坟地(莫安),老辈尸体在上首安葬,再按辈份以次往下坡延伸,配偶中有长寿人在世时,则给他在同辈葬地间留一块安葬地。姑娘嫁出前死在娘家的不能葬在莫安,难产死者不能入坟地,大部分火葬。说产妇是不洁不净之人,烧化以洁灵魂。婴、幼儿死尸随便扔掉,不能加入莫安。
 萨满可以入莫安,但不能埋葬。把萨满鼓挂在村旁,饶箔纸银元,往火里扔各种食品,儿女在脚下跪磕、痛哭。
入殓也很讲究,在棺材里铺于草,棺壁贴上日月,东侧日,西侧月。放五谷(用帆布袋盛装),小船和小桨,放豁口的锅、筷和碗,烟和烟袋。*而后把死尸就着褥子抬到棺材里,不让死尸照着太阳,抬出门时用被子或毯子在死尸上方挡住日光。放到棺材里后揭开蒙面纸,叫儿女和所有亲人看死者一面,以示最后告别。如果是女尸,一定要等到娘家人到来才行人硷仪式。
死者入殆时穿的服装不能有毛制品和皮制品,认为皮和毛是有灵之物,怕这个有灵之物向死者讨还。就是毛布料子都不能用于随葬。
当安葬队伍回来进大门时,儿女辈一字排开跪迎送葬之人,在大门旁放几盆洗手水,每人必洗完手才能进院。然后摆宴招待送葬人们,儿女向每人敬酒跪下磕头。
第三天再到坟地饶化箔币,箔币都装在纸钱搭子里,注明数目,寄谁,哪年哪月生人,哪年哪月亡故等都要写清楚。
家里在死人躺过的位子上放一块石头压一些时间,不能空着。
死者的女儿嫁给远村,死后到时,要从三里地外,放声痛哭前来,远远地下车步行,全家放声大哭迎接姑娘。姑娘到罢将带来的供品供上、敬烟、烧纸……。
死尸不得过河安葬,在外地死者需移户过河时,在死尸脚下连上一根长杆儿,当作死尸灵魂过河当桥。异地亡故者不能进村和进屋,要在村外搞祭典,而后安葬到坟地。
每当逢年过节,都要上坟给死者烧化箔币和供食品。
如有远方亲友来吊丧时,也要重新铺设灵位,让吊丧者敬烟、敬酒,跪下磕头,这时做儿女的照样陪伴着跪下磕头。重孝在身之人要穿戴素色,上辈人死灵在位时不得笑闹和欢乐。儿女为老人戴孝衣为三年,或一年、一百天不等,根据各自的情况而定,媳妇为丈夫戴孝也是三年,戴孝期间不能改嫁。
脱孝衣也要搞一些简单的仪式,到“莫安”去脱掉孝服,还请近亲和老人吃喝一顿。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