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读不讲是史上最坑孩子读经法

少儿读经是时下的潮流之一,但也颇具争议。争议之一,是读经的方法问题。时下的一个重要流派,鼓吹经典只须诵读不须讲解。这一派的理论依据,大约是古人常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也鼓吹诵读经典,也常常引用这句话,但我以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是有前提条件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于古人而言,或许可行;于今人而言,则不可行。

读经儿童
朱子教人读书,重涵泳,要求反复诵读。朱子在所著《童蒙须知》里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但朱子撰《读<论语><孟子>法》又引程子之言,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这两段话,须合而观之。学习经典,固然贵在“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但前提条件是“须先晓其文义”,即认字,知道常用字的义项。生活在文言语境下的古人,稍稍识文断字,便熟悉经书常用字的义项,是有可能做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生活在白话语境下的今人,如不经过专门训练,则对经书常用字的义项茫然无知,恐怕很难做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试想:如果连经书中“女”字通“汝”义为“你”尚且不知,纵使将《论语》念一千遍,又如何能明白《论语》说的什么意思?
读经教育的终极目标,自然是希圣希贤;即使卑之无甚高论,提高语文能力,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但若片面强调诵读而不顾其他,恐怕想达到任何一个目标,都是缘木求鱼。
古人教少儿读书,本极重视方法。之所以强调诵读,甚至要求学生死背硬记,是因为蒙童年幼,即使和他讲意思,他也不能明白,所以不如先让他背下来,以备他日之用。但传统私塾只背不讲,是针对低龄期的。学生年纪稍长,仍须讲解。古代私塾,未尝有学生十余岁而不开讲的。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著有《文字蒙求》一书,于蒙学颇有实践经验,他在所撰《教童子法》中明确指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学生一旦长到十来岁,智力已开,只让他背书而不讲解,他便很难有兴趣。所以王筠强调“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以识字为前提,才有可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天中人文网》转载于腾讯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