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和奥数冠军们为什么纷纷入佛门

两只钵碗放在桌沿,不想要太多菜?就用大拇指碰碰小拇指;希望粥稠一点?请把筷子立在碗中央;希望粥稀一点?用筷子尖儿顺着碗口绕一圈儿;不想要这个菜?直接摆摆手。在北京龙泉寺用斋(佛家称“过堂”),除了用斋前十分钟全场端身正坐齐唱《供养偈》,其余时间,必须保持安静。不能剩菜剩饭怎么办?于是就有了上述肢体语言。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吸引了一批最具现代特征的出家人,他们当中有清华博士、奥数冠军、中科院博士、北大哲学研究生等。这种精神的魅力来自哪里?宗教信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救中国人的精神危机?
斑驳的红墙、狭窄低矮的山门正中,“龍泉寺”三个字得凑近了才能看清。
龙泉寺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区,是中国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寺庙。
这是一个有点神秘的独特的所在。

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却吸引了一批最具现代特征的出家人,他们当中有清华博士、奥数冠军、中科院博士、北大哲学研究生等。由此,龙泉寺尤其受到知识人的关注,而在这背后的是一种精神的魅力。
这种精神的魅力来自哪里?澎湃新闻记者几经周折,获得了拜访龙泉寺住持学诚法师的机会。学诚法师,正是这群现代学子的精神领袖。
其实,在过去的若干年中,龙泉寺一度破败,甚至被废弃。直到2005年,经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而带领龙泉寺重走复兴之路的,正是学诚法师。
在很大程度上,学诚法师是新一代僧人的代表。1989年农历二月初八,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之后,其历经中佛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驻会副会长。2015年4月21日,学诚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会长,49岁的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长。
龙泉寺,古朴,安静。而寺外,就是北京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凤凰岭,热闹、喧嚣。佛墙内外,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神圣和世俗两个不同世界的张力。
摆在这位新会长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现实。其实,这并非佛教一家的困境,全世界的宗教都面临现代化转型的难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宗教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寻找一条与世俗社会共处的途径,成为世界上各大宗教面临的共同挑战。
应当说,世俗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挤占着神圣世界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激起人们对于精神信仰的渴求。由此,我们看到一种奇异的景观,一方面是世界日益的现代化,一方面是宗教在许多地方的复兴。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宗教,本身具有多样性,且两千多年来形成了“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的格局。不管时代怎样进步,科技怎样发展,经济怎样繁荣,人们的烦恼、痛苦一点也不会少,不仅不会少,还会不断有新的烦恼和痛苦。今天的人类,就处在这样一种似乎无法摆脱的焦虑之中。而宗教就是一条消解这种焦虑之路。这或许可以解释近些年来许多寺院香火日盛的原因。
4月22日,在澎湃新闻记者与学诚法师逾两小时的访谈中,法师多次提到两个词:法治和律制。“国家要有法治,佛教要有律制。”具体到一座寺庙,法师定下一切规矩的初衷,即要寺庙恢复清净的道场,商业退出庙门,让出家人能够很好的持戒。
学诚法师一直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很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究竟寺庙应该怎样办,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佛教传统规制,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道路?在传承和变革之间,如何寻找一种通融和均衡。
人们依然乐意闻见暮鼓晨钟的清净寺庙和戒行严谨的苦行僧人,对于过于世俗化的寺僧则多持反感贬斥。那么问题就来了:佛教这块净土如何抵御世俗化、商业化的侵蚀?佛教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里如何与人们的心灵形成一种契合?佛教在传统与现代弘法中如何坚守其传统内涵?更重要的是,佛教如何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保有自身独特的话语权?
但毕竟这一道佛墙难以阻断外面日新月异的喧嚣世界,比如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怎么办?法师说:“佛教界从来都不是落伍的。”
2006年,法师开通了新浪博客;2008年,“龙泉之声”网站上线;2009年起,法师创建多语种微博;2013年,龙泉寺继网络弘法后开始动漫弘法。
从莆田广化寺,到扶风法门寺,再到北京龙泉寺,学诚法师在佛墙之内观察社会,在与澎湃新闻记者的对话过程中,法师说得最多的不是佛教本身,而是国家、宗教、社会、法治、文化,“你不了解社会,你怎么说话?”这位新会长微笑着反问。
对话
拿什么拯救中国人的信仰危机?
1.近些年来,社会的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很多人呼唤道德重塑,我看了您的很多微博,读后确实能够产生一种人性的共鸣和回归,您觉得佛教的教义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重建?
现代人类道德危机的症结可以说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这种道德意识结构的根本原因是真正宗教信仰的缺失,真正宗教精神的失落。
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然也就无法、无暇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于其间的整体世界和各种关系,无法获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
哪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因此信仰的缺乏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但仅仅依靠这些硬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信仰和伦理的正信,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2.您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佛教对于道德养成的关系?
佛教是内明之学,是一套系统有效的对内认知方法。人有六个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都是需要对治、克服的。只有从内心去除了这六个根本的烦恼,其它枝末的烦恼才有办法对治。只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源头,查找到道德危机的根源,才会有正确的方法、途径、行为解决道德缺失,形成人心内在的自觉自律。从善去恶、劝善止恶是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引导。
佛教的五戒十善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的家庭生活、和睦的社会秩序、和平的世界环境,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和约束力。十善业应是每一个公民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圆融、普渡众生的精神和教义,能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协调、相彰显,具有亘古常新的普世价值。
3.有些西方人诟病中国人,其中一个说法是,认为我们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所以很可怕,您怎么认为?宗教信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救中国人的精神危机?
宗教固然有其世界性的特征,但总体而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跟西方人不一样。就佛教来说,主张人跟佛平等,就是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长期的修行、觉悟,最后都能成佛。佛的本意就是觉悟。儒家讲,人人可以为尧舜;道家讲,人人都可以得道成仙。我们对宗教的界定不像西方人那样,不能说我们就没信仰。世界上的四大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断绝,其他文明都断了。
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断呢?这里面就有信仰的因素。中国的特征是,宗教信仰更加突出它的文化性,所以宗教信仰是在文化的链条上面得到传承的。如果没有这种信仰的力量来支撑,中国的文化不可能传承这么久。
信仰是人的性格中一种稳定的力量,有信仰的人会从内心自发地规范和约束自己。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信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重视信仰和伦理,使个体可以从中找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不过,近现代以来,由于传统文化不断地被抛弃,又随着市场经济的普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于物质过分追求,内心越来越空虚,乃至引发了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心理危机。实际上这种危机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其根源就在于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元、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的引发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4.我们怎么来解救这种危机呢?
要解救这种危机,需要我们对症下药。还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启迪。
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内向的心灵智慧发展得尤其充分,佛教讲“内明之学”,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乘物以游心”。佛教性空缘起、万物一体、和合共生的世界观,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境界,以大慈悲心和般若智慧为核心的大乘道的生命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为解决现代性危机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人类需要融汇优秀文明的智慧,创造一种新型的心灵文化,促使一场源自内心、践于社会,以“心文化”为核心的人类新文明的形成。
5.在互联网时代,您觉得佛教的传播应如何适应这样的形势?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一步步走进这个时代的?
在当今时代,媒体传播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日新月异,正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然而另一方面,在新媒体上也充斥着大量不良资讯,刺激现代人的物质欲望,并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
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关键是人们怎么面对它、如何选择它。我们可以去学习、借鉴别人好的东西,同样,我们也能够把我们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佛教有许多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品质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博客、微博来宣传佛教,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方便、及时的心灵帮助,让人们增长智慧,消除烦恼。
佛教界从来都不是落伍的。与时俱进地掌握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做好佛教文化的传播工作,不仅能够减轻寺庙管理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能够为信教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同时,借助网络传播手段还能让普通民众、国外信众及国际友人了解到中国佛教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减少他们对佛教、对中国宗教信仰方面的误解和偏见。
出家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的人,要有勇气接受新事物。
6.您在微博上用多种语言进行佛教教义的传播,功德无量,但从传统传道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有没有必要?网络时代,给您带来哪些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互惠合作,更重的是为文化上的互相交流。佛教尊重不同文化和信仰,有着兼容并包、广纳一切的开放心胸。这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语境之中更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跟世界的各地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了解我国佛教的人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语言的障碍和主动传播得不够。开设多种语言的微博,是希望以此成为架起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拓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这也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种尝试,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互联网就是一个大海,再有能力的人,面对大海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大海里头的一朵浪花。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乃至一个人,都离不开互联网。高科技的传播效率之高、之快、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任何一种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它的积极面,也有它的消极面。因为如果好人,在上面发好的内容,那可能对社会有益,如果不好的人,在上面发不好的信息,那可能对社会就有害。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不实信息和垃圾信息,甚至有害的信息,严重污染了现代人的精神空间。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我们应该去传播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健康的信息。
2010年开始我就开了多语种的微博,可以说是涵盖了世界2/3以上的人口国家和地区。我们每天都发布一些佛教的信息、寺庙的信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如何来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等等。这些内容受到许许多多网友的关注和欢迎。有很多人通过这种新媒体的方式向我们提问,问题多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择业、内心孤独和疏离感、家庭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新媒体的渠道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关注、安慰和鼓励,这样就能够帮助、利益到很多的人。
7.我们现在有时候到寺庙里能够看到一些近乎于敛财的做法,您怎么看?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尚不统一的世俗世界,佛教会不会也受到波及?又如何独善其身?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也是一个商业的社会,哪里有商机,商人就会找到哪里去,也包括寺庙。另一方面,佛教界本身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慢慢社会上面的一些做法和风气影响到寺庙里面来,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道风的味道逐步淡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商业化。寺庙宗教的功能发挥不足,发挥的都是一些比较枝末的作用。而实际上宗教的功能才是老百姓以及我们整个社会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这两种力量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如果佛教界自己的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慢慢就能够把这种善的力量释放到社会里面,也就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如果佛教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明显,自身建设搞不上去,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知不觉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乃至成为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落后者。
我觉得任何一个寺院或者说任何一个教派和组织,都必须要去面对当前这个全球化、商业化的社会,佛教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说把庙门关起来,这显然是不合时宜。佛教的寺庙首先是佛法僧三宝的体现,其次是出家人修行用功办道的道场,第三是广大信教群众参与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开展慈善事业的基地,是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开展海内外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佛教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它特殊的作用,佛教才能为社会,为这个时代所欢迎,所接受。
8.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您是如何管理好寺庙的呢?
中国佛教要振兴、要发展,从主观上来讲,尤其要重视律制。我的想法是寺庙应该要恢复清净的道场,商业应该退出庙门。这样出家人才能够很好的持戒。
我在这里立了一个规矩:僧众不发单资,普通僧众不允许拥有手机,用电脑、上网要申请,外出要有人陪同。所有的钱都归公。寮房只有被子、衣服等,不放书、电脑和饮食。需要什么去库房领,特殊需要可以申请。这样保证出家人的道心和作风。僧事僧断,俗事俗断,僧俗分开,各有各的活动区域。这样建立一个清净和合的僧团,把寺庙的各种防范措施做得比较到位,寺庙里面的各种功能比较具足,各项事业才能比较好的发展。
这几年,文化、慈善的事业相继开展,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但是一个寺庙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为一个庙培养人才,而要为佛教培养人才。
这里只是作一个试点,试点能够做得好,做得成功,慢慢佛教可能就能走出一个新局面。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