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泌水河及古路沟河畔撑船人
《百度百科》专有词条且曾用名衡门镇而被称为“中国千年古镇”的古路沟,位于驻马店老区泌阳县城大桥路南段过古路沟大桥的桥头东南处,现在隶属于该县古城街道办事处南杨庄居委会。因村中有古路,日久冲蚀成沟,得名古路沟。 《诗经·陈风·衡门》有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2500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居住在泌水之畔古路沟聚落的先民们支起横木就算门,横木底下可栖身。泌丘有水水洋洋,清水填肚足家常。安贫寡欲,其乐融融。
沧溟几度变桑田。因毗邻县治,衡门后人由操一业而十业、十业而百业。瓦牖绳枢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小聚落改称了衡门镇,历数百年繁华而不衰。清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91—1795)泌阳知县郑大谟曾做《泌水令》:“衡门东向,泌水西流。堂闲人静,气清若秋……彼躯何求,泛泛水中鸥”,颇有陶令遗风。
数百年集镇,东西大路长年为车轮切割,雨水冲刷,“千年古路熬成河,”大路变成了四、五米深的路沟。古路深沟,众口相传。清康熙年间,衡门镇改称了古路镇。手工制作“烟火”名气日盛,“爆竹”作坊达数十余家。有清以来,世称“王店装,泌阳灯,古路沟烟火传三更。”
那时古路沟村的两个牲畜交易市场成了泌阳驴的主要集散地,月交易达数百头。始创于明正德年间的古路沟醋酸香醇厚,色正味美,质优价廉,桥头烩面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美味。 一直到1972年古路沟大桥建好之前,滔滔泌水河上有的只是漫水桥、独木桥,甚至是需几大步跨的沙垫小路,这些都是旱天的权宜之计。一到发水,漫水桥,变成了“水中桥”,近在咫尺,却只能隔河相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过去,马谷田镇、盘古乡、高店镇、花园街道办事处的部分居委会及高邑镇南半部的群众,凡是上县城赶集都要经过古路沟的泌水河的漫水桥。
“河水小时,为了省钱,年轻人一般会涉水而过,常常水漫到肚脐和腋窝处。年纪大的和条件好的,会花上五毛钱,水大时收成年人五毛,柴和货物要加一个人的钱或两毛钱,水小时收成年人两毛,小孩不收费,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的不收费,坐上我们的双排小船过河到城内。”古路沟80岁的撑船人张顺杰老人回忆说,“曾有人说俺古路沟的人真能,不但卷的两响儿炮打的高,炸的响,这小渔船载人也真有一手。说实话,生长在俺古路沟河畔的撑船人水性都不是一般的好。一次能载4至6人的双体船是由两只小船摽绑在两根木棒上的双体船,一般都是桐木做的,船体轻,转场时扁担一挑就走了。”老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我家的“双体”船是在1964年自家备的桐木,掏30元钱请木匠师傅制作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托人买的桐油刷的船体,为了安全起见,又在“双体”船的两根木棒上固定了木板,形成一个长方体的“甲板”,风大浪急也能稳站船心,手持长竹篙两脚一前一后站在木板上,四面挨着我能蹲坐4人过河,漂漂乎乎,来来往往。遇有风大载人时,还要弯腰从“船体”里往外挖水,那个惊险劲一般人做不了这个活。有时风大浪急时,翻船也会时有发生。但这些高风险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发水时过河的唯一的途径,也都是为了迫于生计过活。
“雨季的话一般能撑船10天半月,一般都是5至7天,每天能挣二三十元钱。特别1964到1965年全国人民学大寨那年,各乡去山西参观的大小队长们多,又赶河上发水,人多里送不及,最多时一天挣过60多元。我在泌水河的古路沟河段撑船一直干到1972年古路沟大桥建成,后又转场到下游草店河段撑船,让我记忆深刻就是板桥水库坍塌的1975年8月,那雨大得离奇,致使泌阳的沟满河平,河水落平稳以后我又撑了一二十天的船,随后就改行开始了磨豆腐卖。”
当我们问到村上是哪一年开始撑船时,老人回忆说:“只记得在1955年村上的富农姚太兴和史广银共同打造了一只能载20人的船。当时15岁的我非常羡慕,偷偷在心里盘算着也弄一只小船,由于俺家庭穷,所以在24岁时才攒够打只双排小渔船的钱,也算实现了愿望。古路沟的撑船人姚太兴和史广银都活百十岁才去世,现在就剩84岁的姚相有我们俩,姚相有那个双排船大些,一次能载6个人。我们是看着古路沟大桥建起来的,有桥真好,让泌水河的东南半部几个乡镇的群众不再趟水过河了,更繁荣了古路沟的经济发展,古路沟这几年彻底变了样,高楼林立,泌水河两岸成了公园。如果这大桥早建成,说不定我也不会打光棍了,不过得感谢党和政府,能照顾我们这些孤寡老人,在衣食无忧中颐养天年。现在年纪大了也懒了,偶尔出去卖些豆腐,平常在家听听戏,逛逛公园。”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