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行 旅

天中•行 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河南人绝大部分以农为主,长年以农为乐,看守家园,形成了“重团聚,怨别离”的传统心理观念,加上古代交通条件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把离别看得很重。如因生活或不得已之事而外出者称“出门”、 “出远门”,为一家人之大事。家人出远门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准备。否则,家长和老人是不会轻易同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部分地区,行旅已不为难事,但在农村,“安土重迁” 的观念颇深,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出外理由、行旅方式、迎送规矩、通讯联络以及注意事项仍为人们所重视。
一、迎送规矩
    许多人家家人外出要进行各种准备,旧时,若体弱病虚之人和妇女出门要身带朱砂或一桃树枝。妇女头上还要裹以红色方块布以避凶趋吉。对于探亲访友者,要备制礼品,绝不空手前往,讲究“礼轻情义重”。对于外出远行者,要提前数日为其准备行李物品、缝补衣服。临行前要向亲戚邻里辞行。在沁阳诸县,外出求师学艺或上学者,辞行时要携带礼品,俗称行“辞行礼”,亲邻也以好饭好菜招待。亲邻中亲近者也有于行前一二日登门饯行,共餐话别。
    出门要选择吉日良辰。民间大都以农历三、六、九日为外出起程的吉日,忌讳逢七逢八之日,谚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起程日,多于凌晨动身,忌讳午时起行,讲究“赶早不赶晚”。出近门者注意“早去早回”。出远门者临行时,家人多送至门外、村头路口或车站。前述沁阳诸县民间收外出求师学艺者“辞行礼”的亲邻也要带礼品前往致“送行礼”。旧时送别亲人之情意较之今日更显缠绵,行者请示嘱语,送者祝福再三。有妻室者,送行众人多主动腾出机会,让他们说一说“私房”话儿。
    外出返里的人,踏进家门,首先要拜见长辈。豫西民间,长期在外的人返里,还要到堂前向祖宗牌位致礼。家人在其拜见长辈人时,准备汤水,让其洗脸洗脚。返回之人是否洗脸,但洗脚颇受重视,因旧时外出步行者,多以洗脚减轻其步行疲劳。今步行已很少,但返里洗脚之习尚存。正常返里者,要携带礼品给长辈和幼辈人。求师学艺者还要到亲邻家行“呈谢礼”,感谢他不在家时亲邻给予家中的帮助和照顾。亲邻也以“接封礼”相还。
二、行旅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交通工具笨拙,加之经济条件限制,民间出远门多步行。善步者俗以“好脚程”、“好脚力”誉之。步行外出者所带物品一般多用“钱褡儿”装盛。 “钱褡儿”由一个3尺长、1尺宽,周围缝严,中部一面开口的粗布袋子做成,背于背上,其两头均可装上物品。也有用布单子(俗称“包袱”)包裹物品的。现代大多已使用“旅行袋”。捎带物品多,或专门从事运输者多用扁担挑,或手推独轮车、架子车。
    50年代以前,民间行旅较为普遍的代步工具为毛驴。驴背上可置鞍垫或被褥布片以供骑坐,捎带物品多的还都备制可供畜驮的“鞍篓”,置于驴背,一边一个,轻载可骑,重载可赶,十分方便。平日赶集串亲骑驴者甚多,尤其夫妻串亲者可见媳妇高骑驴背,怀抱小孩,其夫身背“钱褡儿”,执鞭赶驴,徒步后跟。以骡马代步外出者仅见于富裕人家。山区所行“马帮”为专业经营者。
    在豫南山区水乡,老人、小儿或病人外出时多用“小车”推送。也有的或用一圆靠椅,上置抬杠抬送,或用竹花篮担挑的。水乡道路狭窄,此景今日仍可得见。
    豫东民间外出用“小车”推人者,车上多系一凳子,以便坐车者放脚,鹿邑人将此凳称作“弓子”,带“弓子”的小车不仅可坐还可躺卧。
    轿子也曾为民间外出者的代步工具,但多为中上层人家使用。多见于豫南山区。轿,古称“肩舆”。古有“八抬轿”、 “四人轿”,为官者所乘。河南南部民间常见的有“斧头轿”、 “二人轿”,一般出远门坐“斧头轿”;走亲戚,请大夫坐“二人轿”。轿或系自家所有,或租用“轿铺”的。轿铺多设于小镇上,雇有专业轿夫。河南其他地区民间中上层人家外出还有以轿车代步。轿车有木制固定车厢,也有活动车厢。豫东地区民间一般人家外出所用轿车,车厢多为自制活动的拱形厢架,以竹篾搭制,上面搭盖布帐,用时置于大车上,不用时抬下。
    乘坐马车、牛车、太平车外出者,多为从事专门运输或短途载人。
    黄包车、三轮车是过去城镇旅行者的主要代步工具。但也多为经济条件许可者乘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民间外出行旅更加方便。尤其70年代以后,河南民间出远门多搭乘汽车、火车。进入80年代,也有办事乘飞机、坐出租汽车者。出近门,自行车为绝大多数家庭的交通工具。如短途载运,不少人家使用拖拉机或机动三轮车,徒步远行者已很少见。
三、通讯联络
    信是民间亲友或外出之人通讯联络的主要方式。信有口信、书信和物信。除用邮电之路外,河南民间请人带信之习颇盛。带信俗称“捎信”,由乡亲、同事、同学相助。请其转达口语者称“捎口信”,写以文字相带者,称“捎书信”,以衣物、纪念品等相托者为“以物代信”,或称“捎物信”。“捎信”之习今仍为民间通讯的常见方法。故历来人们无论外出还是返里养成拜访亲邻友朋的习惯,如亲邻友朋中有事相托,便可告知。届时,被托者尽力去办并有交待。一般捎带者真诚相助,委托者衷心信赖。捎信者有不会书写又不便口传的,或以物代之,或以预约信号画于纸上。对于捎信的人十分尊重,有“抢劫截路不截送信人”之说。为人带信、送信认为是在做“积福”的事。民国以前民间背“钱褡儿”送信者,多系个人自愿为之,他们身背钱褡儿,手摇铃铛,串村走户,为人传送信件,从不计报酬。此风今日在农村仍存。
    至今对“捎信”者仍热情接待。尤其远到者,多以好茶或设宴相待。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