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游戏娱乐

天中游戏娱乐
 
    河南民间最普通、最常见的游艺活动是游戏,其特点是土生土长,小型多样,方便灵活,随时随地便可选择活动方式。
一、铺地棋
    (一) 五棋 双方各置棋子5个,也有直接置10个而不再增子者。双双走动后,棋势若形成“夹吃”(0。0),白子可吃掉一个黑子,若棋势形成“担挑儿”(。0。),白子可吃掉两个黑,若棋势形成单挂脚(。0。。),也可吃掉白子两旁的黑子;若形成双挂脚(。。0。。),白子便不能吃黑子。当白子吃掉一个黑子后,白子可在吃掉黑子处放一个白子。当黑子只剩下一个时,白子可增至九个,然后白子四面封锁。集中把一个黑子往湖中赶,黑子无路可走即告失败,重新再来。

    (二)走龙 又称“成三”、“走周”。走法由两人对阵。每人持9~12个子儿(无论小石子、土坷垃、草节等均可)。先轮流将子儿摆在棋图上,再一步一步的走。谁先下子,先走;后下子,后走。由双方协商或猜拳来定。当自己3颗子儿连成一线时,称为 “成一条步”或“成龙”。就可以吃掉对方的一颗子,直到将对方子吃光或堵死为胜,互相对攻,颇为激烈。玩这种棋,都是在田间地头劳动小歇时进行,就地画图,灵活方便,可以竞赛人的智慧,老幼皆喜爱。

    (三)上刀山 3人游戏。游戏时,先定147、258和369三个号。3人各控制1个,对号入座。每人各有3颗“摇子”,握入手中。每次行棋前,3人出子兑号,兑上谁的号即由谁将棋子推进一步。然后再出子兑号,再走子儿。棋子进城后,3人以箭头所指方向向刀山挺进。均须通过七个交叉点。在攀登两个山头时,又必须从左到右走完五个交叉点。先到山尖者为胜。行棋中,若自己的棋子挡着了他人路线,要躲在一边,称作“隔年”,下次摇中时才可回去。此棋随时随地可玩。

    (四)占方 也称“走方”、“丢方”。棋盘由横竖各5条线组成。双方各执16个子,除4个角不能放子外,一替一步,轮流按交叉点占子。能将自己的棋子布成一个小正方形为“一方”;占得一条直线上的五个交叉点为 “一杠”;占得一条对角线上的5个交叉点为“一檩”。布局时,以做成上述棋型并破坏对方棋型为目的。布局做成一方或一杠、一檩的可分别提掉对方一子或二子、三子,但不得破坏对方的方、杠、檩。尔后,由先占的一方主动提掉自己一颗子,谓之“除路”。再由对方行棋,一替一步,行棋中再成方、杠、檩者,提子办法同上,直到把一方队伍吃垮。

    (五)赶牛角 此棋赶者持有二个棋子,被赶者持一子。被赶者先走一步,若黑子被赶到牛角顶端,退不下来时,白子为胜,但往往白子稍有疏忽,黑子就会退到原处,只好重新再赶。

    (六)砍桃术 棋盘及棋子布法如图,也有横竖各6条线者。一方2个子或3个子,称“白狼”,或称 “大炮”。另一方15或18个子,为 “人”。“人”方先行,轮流各走一步,不准斜行。“狼”方以吃“人”为目的,若有与其邻近且孤立的棋子,即可隔此子跳过,该子即被吃掉。也有规定双方相隔一子,“人”方便被吃掉者。对弈中,“人”方积极进取,把每只 “狼”各个围死或逼于一隅,即为胜利。

    (七)蛤蟆跳井 也称“憋死驴”、 “尿憋死儿”、“走井”等。二人游戏。双方各选柴禾棍儿、砖瓦片儿等为蛤蟆,分占两角。每次各跳一步。“井”畔一条线不准通过。能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时为胜。但先行的一方第一步不准走井侧的棋子。

    (八)赶夜湖 也称“四棋”。双方各4个棋子。在一条直线上。若两个黑子前面有个白子,便可吃掉1个白子;直到将对方吃得只剩下1个子,就往夜湖中赶,在夜湖中对方无路可走时方为失败。若黑白子都有损失,无法往夜湖中赶,以吃完对方的棋子为胜。

     (九)老头逼夜壶 先在地上画一图形,取较大砖粒一个为甲方、另取小砖粒12块为乙方。乙方每粒只能按照路线上下左右行进一步,唯甲方可隔空行进一步。先由甲方开棋,进入乙方两粒之间即可将乙方“吃”掉(撤出棋盘),乙方设防围歼甲方,直到将甲方逼到最上方无处走时为乙方取胜,甲方将乙方 “吃”完者为甲方取胜。乙方只剩一粒,而甲方吃不着为和棋。

    (十)绕棋 又称“飞子”。在地上画棋盘如图。两人对弈,各执12粒子。吃掉对方的子,要执己之子绕个圈。以将对方的子吃完为胜。对垒中,双方都要既为自己畅开道路,同时又要防止对方借机通过。
二、耍游戏
    耍游戏是河南民间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有单人游戏,有多人游戏,更多的是集体游戏;有女孩儿游戏,有男孩儿游戏,也有男女孩儿同玩的游戏。许多游戏,孩子们的长辈往往作为其中的裁判、公道人、独立者或丑角被拉入,而不可少。
    (一)野鸡翎 又称“挑将”。参加游戏的孩子按体格分成实力大致相等的两队。孩子们站成两排,挽臂携手,相向而立。然后由双方的“司令”一替一句高喊:“野鸡翎”, “砍大刀”,“你的人马尽我挑!”“你挑谁?”“我挑×××个老菜包!”被挑的往往是对方队伍中体格较弱的一员。这时,他就奋不顾身地向对方薄弱环节撞去。若撞开,则将缺口处两人中的一个拉回本队;若进攻失败,自己就成为“俘虏”,续在被撞处,然后变更攻守关系,直到把一方的“司令”孤立起来,再重新组队攻守。

    (二)站东过西 多是晚上男、女孩子所做的游戏。在街中间站一人,路两沿各站数人。游戏开始后,两旁站立者,边伸脚边念道:“给你个脚你不摸,给你个尿罐打水喝”,并趁中间人不注意,突然向路的对面跑去。如果在跑动中,被中间人抓住,就应该由被抓者站在中间抓人,玩童们由此欢笑不止,娱人自乐。
    (三)猫捉老鼠 一群儿童手拉手站成一个圆圈,臂下为 “老鼠洞”。一人当“猫”,数人当“老鼠”,老鼠在圈内,猫在圈外。老鼠故意不断在洞中出入,猫在圈外设法捉住出洞的老鼠。将老鼠捉完为一盘。
    (四)星星过路 也称“星星过月”。集体游戏,多在月明星稀之夜玩耍。先用某种方式定一人为“蒙家儿”,或由小孩的长辈专作“蒙家儿”;其他人均为“猜家儿”,一轮一次。轮到者坐在蒙家的前面由蒙家用双手将其眼睛捂上。尔后,其他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模仿瞎子、跛子或其它各种具有鲜明动作性的劳动生产项目,在他面前一个一个地过去,如哑剧状。蒙家一一报说“做××的过去了”,这时猜家便猜测做这个动作的是谁。被猜中者再作猜家儿。原猜家即作蒙家儿,原蒙家儿参加表演。如为大人专门作蒙家儿便不动,只换猜家儿。猜家儿若全部猜不中者,或唱一只歌儿,或由蒙家儿在其背上“打三坑”(轻拍3下),以示惩罚。而后再从头开始。
    (五)逮山羊 多是一群孩子从事的游戏,分两班进行:一班由若干人在一大点孩子的庇护下,一个牵一个的身后衣服,排成一队为山羊;另一班由两人扮成狼或失羊的主人来寻羊,并强行牵羊,以抓住最后边的一个(叫羊尾巴)为胜,嬉嬉闹闹,甚为有趣。
    (六)抬花轿 系3人游戏。两人各将一手握住自己的手脖,另一手握住对方手脖,两双手形成四方形,即为“轿”座:另一人手扶着他们的肩,腿伸到抬者怀里,坐在“轿”上被抬着走。3人轮换坐“轿”,以此为乐。
    (七)寻狗娃儿 多人游戏。一人作“寻家儿”,一人作 “张大哥”,其他孩子均为“张大哥”的“狗娃儿”。游戏开始,寻家儿边转圈儿边唱:“寻,寻,寻狗娃儿,一寻寻到张家门儿。张大哥,开门喽!”张大哥则迎上来问:“啥事儿?”“不吸你烟,不喝你酒,寻一个狗娃儿俺就走”“啥狗娃儿?”“花狗娃儿”。这时候张大哥便将身后穿花衣服的孩子交给他。接下来,寻家儿再转再唱寻狗歌“……寻一个狗娃俺就走”“啥狗娃儿?”“胖狗娃儿。”“花狗娃呢?”“花狗娃吃馍卡死了。” 或答“上外婆家去了”、“赶集去了”等等,要立即找出理由,回答不能停顿。而且每次必须根据其余孩子衣服的颜色、胖瘦等特征报出要寻的“狗娃儿”。张大哥每次要逐个问及送出狗娃儿的下落,寻家儿的答复既不能重复,又不能说乱了,否则他要受到惩罚。“寻狗娃儿”中的张大哥往往由孩子们的长者来担任。
    (八)过家家 俗称“花亲戚”。这是男、女儿童数人共同做的一种游戏,一般为学龄前儿童所做。他(她)们用随手捡来的破盆、瓦片做为“家”用炊具。随便在一块空地或闲房内就可以做。各人分别扮做一个家庭的男、女、老、幼等角色,模仿着他(她)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或听到的事进行表演。主要模仿做饭中的各种动作。
    (九)挤油 是冬季的晚上男孩子取暖逗乐的游戏方法。一般是吃过晚饭,小玩童们自觉结伙在村头街尾的避风墙角下,一字靠墙排开。向同一方用力挤,直到将排在最前面的人挤出来,被挤出的人再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样以此类推,等轮番几次后挤油者个个都感到浑身热乎乎的,甚至满头是汗为止。
    (十)筛麦糠 是一种男女少年儿童所做的游戏。两人对面手握手上下摆动,同时,口念:“筛筛筛,筛麦糠,琉璃滚儿打叮当,你卖胭脂,我卖粉儿,咱俩打个琉璃滚儿”,并随歌谣的节拍,两手举过头顶并翻身,翻身后手照样握着,只是背对背,面朝外,然后再做以上动作,这样无限反复着做。
    (十一)拆高楼 是2~3人所做的游戏。玩时,3人同时坐在地上,依次把各自的两只脚的脚跟立在脚尖上,3人高高立起6只脚,然后由1人用手摇动最上面1只脚,并念道: “晃晃谁家楼”,另有1人答道:“俺家的楼”,摇晃者又道: “拆了吧”,答曰:“不拆”,摇者说:“拆了破的换新的”,3人同时说:“拆就拆了吧”,3人的脚同时歪倒,然后再重复。
    (十二)钻天门 系儿童集体游戏。参加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前两人胳膊举起做“天门”。由第一人和众人对话:“鹦哥儿的”,“抓家儿的”,“天上楼门几丈高?”“万丈高”,“啥瓦?”“琉璃瓦”,“啥砖?”“彩花砖”,“打开楼门都来钻”, “钻……”说钻的同时,由最后一人领头,手拉手从“天门” 钻过。
    (十三)瞎子逮蚰子 小儿集体游戏。一儿童的眼睛用布蒙着当瞎子。一儿童的一只手与同侧的一只脚绑在一起当作 “蚰子”。其他儿童就地围坐一个圆圈。游戏开始,蚰子在圈中一蹶一蹶的走动,并口吹哨子。瞎子听蚰子的哨音去捉蚰子。但均不能出圈,捉着为一盘。
    (十四)偷瓜 又叫“踢老鸹窝”、“踢破鞋楼”。参加游戏儿童都把自己的鞋子脱下当作“瓜”,然后,按一定的方法垒成一堆。再选一名“看瓜人”。游戏开始,一名儿童将“看瓜”的儿童自“瓜”堆向外送出约10米左右后,趁其不备迅速跑回,一脚将“瓜”踢开,其他儿童即速来偷瓜。看瓜人赶快回到垒瓜的地方,严密看守所剩下的“瓜”,其他儿童则千方百计将“瓜”偷走。看瓜人要抓或踢偷“瓜”者。这时偷者把自己拿到的瓜放在自己头上作帽,则看瓜人踢、抓均无效。看瓜人抓着或踢着偷瓜者时,此盘结束。下盘被踢着抓着的偷者当“看瓜人”。若瓜被偷完,看瓜人未抓着踢着偷者,下一盘仍当“看瓜人”。
    (十五)丢鞋子 或称“丢手巾”,儿童集体活动。数人围坐成圈,面对圈心。由一人站起扮做丢鞋人,拿着一只鞋绕圈外而行,边走边唱:“牤牤牤,拉弦子,朝后看,三板子”(意思是警告其他人不许向后偷看),走着走着,忽然将鞋子丢在某人后面,迅速跑回自己的位置。被丢了鞋的人发觉后,立刻追赶。若追上并抓住丢鞋者,丢鞋者要继续丢,若丢鞋者已在自己的位置上,此人就做丢鞋者,此游戏多玩于夏季。
    (十六)送瞎子 儿童集体游戏。先用抽签的方法选一人扮“瞎子”,另一人为送瞎子的代表。游戏开始:送者先用手巾蒙住扮“瞎子”的眼睛,然后双手放在他的双肩上,边晃边唱:“送瞎子,送瞎子,送到南山吃果子”,接着跟“瞎子”对话:“你跳井还是跳崖?”“跳井”,“你去给我捞桶”, “我跳崖”“你去给我拾鞋,去吧!”然后将瞎子一推,其它人都可上前打“瞎子”,“瞎子”摸着抓人,抓住谁谁扮“瞎子”,此人则作送的代表。
    (十七)盘脚盘 儿童集体游戏。数人席地而坐,脚趾拢在一起,由一人手指点着脚趾,上边唱:“盘脚盘,盘三年,三年满,菊花碗,点灯熬油,石榴花包头,丁丁芥芥,菊花摞摞,绿头绳一丈一,是小脚蜷一只。”每唱一字,点一个脚趾,最后一字落谁的脚趾上,这只脚要缩去,两脚都缩去者,即可退出游戏。最后剩下两人,由另一人用拳头打两人脚掌,边打边唱:“铜锤铁锤,打住谁,谁做贼”。当“贼”字落到谁脚掌上,谁就“做贼”。此游戏多活动于夏季。
    (十八)炸油条 系3人游戏。两人手拉手站着为炸油条者,另一人背对他们的胳臂,为油条,炸油条者两条胳膊缚住其前胸,另两条胳膊缚其屁股,将他从一边翻转一周到另一边。一般炸油条者多为大人担任,小孩作油条。
    (十九)指五官 俗称“打鼻子眼”。系两人游戏。甲一手拉着乙的手,乙用食指摸住鼻子,听甲发出命令。甲边拍乙的手心,边说出五官某一名称。乙要准确、迅速地用食指摸住这个位置,二人轮换着指。为锻炼小儿智力之游戏。
    (二十)翻螺壳 旧时挖野菜的小姑娘喜作此游戏。多二人一起玩耍。游戏开始,参加者席地而坐,先由对方拣一把小螺壳,信手撒在面前,那螺壳或聚或散,有仰有背。然后自己先把仰着的用食指或小指一一翻过去,将翻过的拣在自己手中,再把背着的用指头蘸唾沫粘翻过来,并如前法翻过去拣起来,粘不翻或于翻转时触动其它螺壳为犯规,由对方重撒重翻。以各自翻转成功的总数计算胜负。
    (二十一)羊抵架 孩子们按体格分两组,各组成一头 “羊”。每组3人,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将另一人仰面朝天抬至肩上,以他的双脚为羊的犄角,拉开距离,奋勇相撞。以撞坏对方架式为胜。一次不成,重新开战。
三、斗技巧
    河南民间有许多体育和技巧的比赛活动,往往是人们节日闲暇时间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其中有斗力的,有斗技巧的,也有斗技艺的,等等,男女老幼各有所好。
    (一)跳房儿 又称“咯蹬房子”、“踢瓦片”。多为10岁左右女性少儿之活动,人数不限,2人以上均可。先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房子”。“房子”的画法有两种:一种是“平行式”,双行并排,8~12间不等,每间1.5~2尺长;一种是 “三六九式”,即3行9间。跳房的子儿多用算盘珠或铜钱串串儿制成,也有用瓦片的。游戏时,先将子儿扔进第一间内,单足踏入房中,边跳边踢,让子儿通过所有的房子,由最后一间打出界外。一次成功后,再将子儿扔进第二间、第三间 ……全部跳完,每成功一次可随意“买”其中一间房子,为双脚着地休息处。买的这间房,自己的子儿不得扔进或踢入,否则即为被“烧”了,由大家继续争夺。别人的子儿扔进已买的房子为犯规,跳时也必须跨越此间。跳房时,子儿和脚均不得压线,并事前讲定“几滑打出”,即在每间房内最多允许踢几下。另外,运动中确因体力不支,允许先吐一口唾沫,尔后双足着地,稍事休息,谓之“吐血下马”。体现了孩子们在激烈竞争中的友爱精神。
    (二)鸡叨架 又称“斗鸡”、“碰拐”,为10余岁男性少年所喜爱。2人或多人组队对抗。比赛双方单脚着地,用一只手握另一脚脚脖,扳至膝上,弯如弓状,跳跃进退。以膝盖为鸡嘴,或顶,或压,或挂,或掀,一方跌倒或双足着地为败。也有用手握同侧脚脖曲至身后相斗的,为男孩所不齿,嘲之曰“母鸡叨架”。此活动既斗力,又有技巧的比赛。
    (三)投瓦儿 2人或多人均可比赛。其赛法,将大小不同的薄卵石片或瓦片竖于场地。然后各按所标先后次序1、2、3、4、5、6,手执一石块分别以大超、小超、盖磨眼、翻身投、脚投、头顶投的方法自右至左掷击竖立的石片,击倒则可再投,直到全部击倒为胜。否则另换别人,其掷法别致,富有趣味,如“大超”掷者应在区线外的适当地方,持石块跑向区线并将其从右膝下掷出,并口诵“大超”2字,脚落石出; “小超”则自左膝下掷出,同时口诵“小超”;“盖磨眼”需将头歪向左侧或右侧,把石块举起于耳朵上自区线起步,并口诵“盖磨眼”将其砸向竖立的石片,击中后,立即将石片仍盖在耳朵上,复回原地,否则下次按此继续;“翻身投”,掷者在区线外将石片从身后投向目标,不中目标下次继续;“脚投”则将石片置于脚面直投目标;“头顶投”为较难的动作,是将石片置于头顶,双目紧闭砸倒最后一块石片。谁先砸倒的为优胜。
    (四)打陀螺 一种儿童竞技游艺。陀螺分两种,一种带把,一种不带把,不带把者多在地上用鞭抽打,使之旋转。开封人谓之“得搂”,意思是得用鞭去“搂”才能旋转。另一种带一个长把,多用手搓动,在桌上或地上均可玩耍俗称“捻捻转”,此技由来甚久,在民间流传甚广。
    (五)滚铁环 或称“推铁环”,儿童玩耍和竞技活动。铁环是由铜或铁制成的环状,另用一根直径为6或8毫米的钢筋或8号铅丝,握成一个“铁把”。滚动时,先把环立于地下,然后用铁把扣于环边进行推滚。技术熟练者,可直接用“把钩”套在环上置于地上推转。花样甚多,如大编马,推者两腿骑在铁把上,铁把从其背后,经裆中滚环。也有猛力向前推动后,立即跑在前面,截住并迅速往后推转,形成180°大转弯,以见其技术的高超。
    (六)跳绳 民间斗力竞技活动。所用绳可分长绳和短绳两种。跳长绳多为集体游戏用。由两人分别抓住绳的两端,悠起来后,可单人或多人循绳跳动,谁让绳绊住,谁就算失败。跳短绳一般是一人握住绳的两端起跳,可双脚一起跳,也可单脚跳或双脚一替一回跳;还有双人同时跳者,跳起来花样甚多,绳既可由后向前绕转。也可由前向后绕转,会跳者轻松自如,姿势优美。冬季民间最为流行。现不少学校还将其列入学校体育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一项内容。
    (七)跳皮筋 民间竞技活动,似为跳绳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因皮筋具有伸缩性,可以松紧,缠绕成各种图形,故可在皮筋上面作各种舞蹈动作,女孩最为喜好,并以此相互比赛蹦跳技巧。游玩时,各自规定几个小节表演,并以“顺口溜”伴跳。近年来,许多还加以音乐伴奏,跳起来更显得轻盈优美,不仅见于街头巷尾,一些学校还把它作为比赛表演项目。
    (八)打彩 “彩”,是长短、大小、粗细不一的木棒。玩前,先在地上划一条“杠”,然后每人执一木棒。比赛时根据木棒长短,决定各人的先后顺序。一号打时,由二号把木棒下落转圈后掷于地上,称“垫彩”,让一号先打。二号打时,再由三号“垫彩”,余此类推,谁能把“彩”打过杠,谁就是胜利者。打彩时,只能两棒相击,不能用手执棒去打。若在打过杠后,被打的棒折断或劈开时,还可以把“胜利”者的棒往回打,若打过杠,则可反败为胜。这种游戏多在农村玩耍。
    (九)踢毽子 民间竞技活动。毽子由羽、管、底座三部分组成。底座一般用带方孔的“铜制钱”缝布制成;再将鸡翎“管”缝在底座上。“管”内插上鸡尾巴毛即成羽。玩法有直踢、花样踢等。民间玩耍时多用踢、落、跳相结合之法。踢即用脚内侧面或脚面将毽子踢起;落,即使毽子落手背或脚面上,或头上、膝上、肩上、背上等;跳,即双脚跳起,从背后将毽子踢起。踢毽时多计数,有以踢起之数最多者为胜,也有在踢的过程中耍技巧。如所谓的“五落十跳”,即逢五落,逢十则跳踢。还有许多花样,如将毽子踢起从双臂组成的圈中经过,从面前落下,称作“落大套”;踢起的毽子从双手拇指和食指组成的圈中经过谓之“落小套”。一只脚支撑身子,用另一脚连踢为“欠”,毽子从腿裆中落下,用一只脚从腿后踢起为“翩”,用另一只脚的外踝处踢称为“拐”等等。技术熟练者,毽子落地不用手拾,而是用脚三勾两划地将其勾起,真是随心所欲令人惊羡。这种游戏活动量大,冬季易于取暖,在河南民间广为流行。
    (十)赛鞭 玩耍者各持一长约1~3米的鞭子,在空闲场地比赛。谁的鞭子抽打的最响为胜者。此项比赛往往吸引来很多围观的群众。以对胜者的鞭技进行评价。
    (十一)抓子儿 女孩游戏,技巧性很强。二人以上均可玩。用陶、瓷片砸成略大于蚕豆的子儿多枚,再行磨光。抓时注意眼疾手快、抛接准确,一边抓子一边唱着抓子歌儿。抓子歌多达数十句,其内容如:“当啷揆,揆四揆,揆扭啦,三条腿,三条腿,控一对,一对崩,绿叶青,栀子开花俺一成 ……”生动形象地祈祷成功,计算次数,信口吟来,颇有韵味。
    (十二)翻绞 二人游戏,多女孩为之。取一根3尺长短的绳子,两头接在一处,一人用双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把它撑起来,另一人去翻,撑于自己手上。通过来来回回不同方法的里翻外挑,可变化出许多图形来。如线板、面条菜、蛤蟆跳井、牛槽、小金鱼、被单儿、刺古抓等。
    (十三)撇撇儿膏油儿 为割草、放羊的孩子们在水边进行的竞技活动。他们站在风平浪静的水边,用拇指和食指夹着一寸方圆的瓦片,嘴里喊着:“撇撇儿膏点油,一两芝麻四两油,出溜出溜到那头!”然后侧着身子,将瓦片贴着水面平掷向对岸方向。以瓦片在水面上出没次数的多少定胜负。多的可达10余次甚至20次上下。
    (十四)扎鳖 割麦时的田间竞技活动。孩子们先在地里扒一小坑,再将麦秸儿弯成铜钱大小的三角形或多边形,作为“老鳖”,用碎土掩埋,然后大家各选一根较粗硬的麦秸儿为“扎枪”,依次向坑内扎去,能把“老鳖”挑出者为胜。
    (十五)打三角 又称“打面包”、5~12岁男儿童所喜爱的竞技活动,两人或多人参加。“三角”是用纸折叠成,各备数个、十数个。比赛时,各自将三角铺在地上,“打”者用自己手中的三角朝铺在地上的三角用力拍打。如地上的三角被打翻,便归于打者,被打翻的一方继续在地上铺垫,如打不翻,则将自己的三角铺垫在地上,让另一方拍打。
    (十六)摔跤 民间称“摔轱辘”。多在田间地头或打麦场里进行的比赛。一般一人对一人摔,被摔倒在地者为败。在比赛中有搂后腰、搂下腰、兔子扛枪、下拌脚等摔法。多人赛时有一人可摔倒对方几人者。
    (十七)空竹 民间游戏的一种形式。可分木制和木竹合制两种。竹制重端是空心的,带气孔,玩转起来可嗡嗡作响如牛叫声,开封人称为“抖牛”。样式上,可分单头和双头的两种。配上两根50厘米左右的细竹杆或木棍,用棉线细绳,拴在棍的顶端即成。初学者必须先学会“套扣”。双头的要用绳套一扣;单头的要套三扣或两扣。启动后,随着空竹的旋转,势必要增加扣数,这时就要解扣,便谓“套扣”。为避免摔坏,一般用木制的“抖”,技术熟练后,可再玩竹制的。双头的两端平衡,容易玩。玩单头的,则需较高的技巧。可使其“升空”即在无扣时,撂至空中,再接住玩;也可使其 “上杆”,将无扣的空竹放到杆上旋转滑行后再到绳上;还可使其“过桥”,让空竹从绳的一端旋转到另一端,或旋转到另一人的杆绳上。技术熟练者在空竹无扣时,可一杆放高,一杆放低,让空竹头朝下,像“丁”字形旋转,然后收起来继续玩,俗称“撒捻捻转”。空竹原为民间游戏,后为杂技团列为杂技表演项目,其花样更为精采动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四、玩杂艺
    杂艺,主要是民间在节日、闲暇时间进行的似游艺娱乐的独具特色的活动。
    (一)斗羊 亦称羊抵架:各用自家公绵羊一只,让其在空旷场地上角斗。
    (二)斗鹌鹑 多是老年人所为,用一筐箩,内撒少许小米,双方将鹌鹑放入筐箩内,二鸟争食小米便发生角斗,甚为有趣。
    (三)斗蛐蛐儿 蛐蛐儿也称“蟋蟀”、“促织”。常见于民间取乐活动,尤以儿童最为喜爱。他们在墙角、炕边捕捉各种品种的蛐蛐儿,然后两人或多人进行比赛。比赛时,将两个蛐蛐置于地下或同一盆中,挑逗其进行扑打,以争胜负。也有比赛蛐蛐儿之鸣唱者。
    (四)斗鸡 常见于民间节日活动,尤以春节时为盛。各以自家所养善斗的雄鸡参加。一般在门前、场院进行。旧时在开封等地,有专设“斗鸡场”以召斗鸡者。斗鸡场多占地数十平方米,周围垒以一米左右高低的土墙。斗鸡在场内进行,观众在墙外观看,并凑趣呐喊助威,但大多成为赌博例会。主持者称“囊家”,负责为斗鸡人配对和商定协议,每斗一次称为“一坑”,囊家从中取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此赌博者已少见,大都作为一种游戏娱乐活动。
    (五)耍蝈蝈儿 蝈蝈儿也有称“蚰子”。形似蝗虫,腹大,雄的能振翅发出“吱吱”声,对农作物有害。河南民间喜将捉来或买来的蝈蝈儿用竹篾或高粱篾编成的小笼相盛,悬挂于庭院中。天冷时,在豫西也有用小瓜葫芦相盛,夹于腋下,随身相带欣赏其叫声。
    (六)玩鸽子 河南民间喜玩鸽子者多在房檐下、窑前壁上垒窝养鸽子。养鸽者除培养“信鸽”以为通讯用外,还喜欢让鸽子尾带“响哨”,以为欣赏娱乐。民间所作响哨,形式颇多,并以其特点赋于其“三联”、“十三星”、“众星捧月”等不同的名字。
    (七)玩燕子 燕子为候鸟,春天喜在屋檐下衔泥做窝。民间俗以为燕子选谁家的房檐或窑洞做窝,便是谁家富裕、干净的标志,故在春暖花开时,多将房檐、窑洞打扫干净,招引燕子来做窝,以便欣赏燕子产仔和育儿之情。
    (八)撂圈儿 游艺习俗。变相的赌博形式。过去,多出现在正月的大庙会上。主持者,用细线或铁丝围成一圆形场地,直径约三、四丈。在中间按距离边线之远近次序分别摆上诸如纸烟、香皂、小器皿、脸盆、茶缸等物品。让观者用竹圈来套,套住者归己。套一次付一定的钱。主持者场内所放物品颇多讲究,边缘地区,多放以小物品,中心地区则放大物品,正中常用各种物品摆以宝塔形,其丰盛令人垂羡、眼馋,往往跃跃欲试。撂圈儿者,先买得圈儿后,便可投掷,大多数在徒劳中叹息,偶尔也有套住小的物件者。如果碰上套住中间者,即称掂“老杆”,卖者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而得者则喜笑颜开,并多年传为佳话。此俗,过去流行普遍。20世纪50年代后,渐已绝迹,80年代,又出现在庙会集市上。
    (九)摇会 60年代前为小本生意人巧卖商品所进行的游艺活动,多少带有点赌博性质。多见于春节时期的庙会上。经营的赌注,多系米团儿(俗称“欢喜”),以摇骰为形式。点最多者为赢,参加的人数一次为8~12个,每人付少量现金,买得号签一个。合起来,其总额一般要超过物品的售价。摇会主持者站在场地箱子上,其前面多置一悬挂物品的高台,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变化,不住的喝唱,而且用辞敏捷,出口成章。如卖签时唱:“叫你接,你就接,接住就赢好门些(多的意思)。上回输,这回赢,回回输了了不成。赢的多、拿不动,叫俺伙计给您送。”在摇骰时又唱:“你一摇、我一掀,掀开木碗大家观;多少点,不算少,就是没有人家的好。” 
    (十)打秋千 秋千源起说法不一,一说起于春秋时,由齐桓公从北方山戎传入;一说起于汉武帝时武帝祝愿千秋万寿,在宫中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河南省民间秋千有吊秋、杠秋、框秋、八挂秋等形式。吊秋,是将两根绳子吊在大树上或作成的大型木制 “门”字架上。两根绳下连一“横板”。打秋者或坐或站在横板上,手扶绳子,用力回荡,技高者,能将秋千荡得几乎和横梁平。杠秋也叫磙子秋,是将中间安有木柄、两端绑有牛索头的长木杠,套在竖起的石磙脐上,人坐在牛索头上旋转取乐,多见于豫南光山等地。灯节玩此秋者颇多。框秋者,其形同框线的框(读Kuang,摞线用具)而得名。是在两个门形的架子上,中间固定两个相交叉的框架,交叉处固定在中轴上,相距约6~8尺左右。横梁上系秋千。玩乐时每次要有4人上秋。这种秋千既没有危险性,又不用吃力,老少咸宜,深得人们喜爱。仅为元宵节时所架设,流行偃师南部一带。近年,己有人将框改为钢筋结构,使其又轻便,又耐用。每到玩耍之时,人们蜂拥而至。八挂秋,因上悬八个秋千而得名。搭置秋千时先立一个老杆,高近3丈,约有一围粗。在老杆的外围,搭一个推台,约丈许。老杆下边的支点,放在一大石磙的脐上。老杆的顶端,横置八根木梁,每根木梁上再用一斜木撑持,夹角成45°,固定在老杆上,并用绳索捆绑结实,每横梁未端悬挂一秋千,垂直近地面。人站(坐)秋上后,推者在推台上肩扛斜木,脚踏平板,使其旋转起来,此时八个秋千在空中飞舞。打秋时推者使用各种办法“刁难”打秋者,如突然停顿,使秋千发生倒撞乱碰的现象。打秋者则设法应付,以显技巧。胆小者或技艺不高者则提心吊胆,出尽“洋相”,使看者哈哈大笑,增添节日的气氛。八挂秋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此俗流行于偃师缑氏一带,只要新年来到,人们便自觉地义务性地搭起秋千,供人玩乐,直到正月底。
    (十一)黄河九曲连流传于南阳社旗一带的游艺活动,称“大迷宫”,在社旗县陌陂乡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传说不一:一说起于公元一世纪,汉光武帝自南阳起师反莽时佐刘秀之功臣朱佑,后封赭阳侯,收容战俘数千,在陌陂设狱营,建侯府,兴集市。为招徕顾客商贾,便就地取材,用秫杆扎成行兵阵地的《九宫八卦阵图》,后游人纷至,集市乃成;一说源于公元3世纪,诸葛亮据龟甲纹,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创造军事连环阵,曾使东吴陆逊陷入绝境。此术晚年传给姜维,后来姜之后裔与诸葛夫人黄氏之后裔,照其图在陌陂用秫杆试扎成功,且约定12年(逢龙年)扎1次,所扎称“黄河九曲连图”,占地约7~8亩。其人行道约1.5米宽,按规律向前走,走完9斗顺利出宫。误入迷途,越走越乱,很难顺利出宫,后传承下来。50年代以后,已扎3次,黄河九曲连活动颇具情趣,至80年代仍为当地人所喜好,凡逢“龙”年便要以秫杆扎制此图以游玩。

    (十二)放风筝 流行于河南民间各地。风筝源起,有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之举,后传民间;有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入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等。河南民间玩风筝之活动,宋代已颇兴盛。民间制风筝,多以竹篾以已之所好制成各种骨架,诸如鹰、蝴蝶、蜻蜓、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以棉纸,有钱者则糊以薄绢,上绘图案。玩时,以棉绳或麻线牵引,借助风力,放入天空,其尾依其大小系以长线作尾巴以保持平衡。河南放风筝多于春天进行,儿童尤为喜爱,有自己玩耍者,也有相互比赛者。玩放时还有许多花样,如用竹篾扎成一蛾状小鹰,双翅可张合,以线牵引,线上系以长稔子大红炮,点燃后让其带上空中,炮响线断,“蛾鹰”便双翅合拢,冲向地面,反复玩耍,乐趣横生;也有在拉风筝之线绳上装一木制滑子,上系响炮,点燃后,使其随滑子上升至空中风筝处作响,谓之“放响屁”。过去放风筝也有讲究,断线风筝不许落入别人家中,因迷信认为落入谁家,谁家便不吉利,所以要为此家放鞭炮以禳除不吉之兆,不然会受到此家人的责怪。今日大多已不讲究。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