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民间娱乐

 天中民间娱乐

    河南民间口头文学有故事、笑话、谚语、谜语、歇后语、歌谣等,其内容包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口头文学的传播是通过口耳相承的方式,或在田间地头,或在炕头床边,或在“饭场”之上,或在打谷场中,由年长者或识多见广者讲,孩子、青年或其他热心者听。河南民间口头文学既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富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传说故事
    河南民间讲故事俗称“喷空儿”、“喷白话儿”、“喷瞎话儿”、“喷大江东”,豫北人也叫“访古”、或“说古”。善讲者被称为“故事篓子”,他们多为上了年纪的老者和略读些书的识字人,也有识多见广的不识字者。讲述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故事以及生产、生活上的传说和逸闻趣事,还有精灵鬼怪的故事。民间讲故事喷空儿时一般多是一人讲众人听,到了关键之处,讲者多带上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绘声绘色,或赞扬或批评,使听者都沉浸在故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故传说故事的讲述往往成为人们进行历史知识、生活经验、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现择有关民间习俗的传说故事数篇,以志之。
    (一)腊八粥的传说
    1、慰劳英雄粥 相传,宋朝时的民族英雄岳飞,在疆场上正与金兵交战时,由于奸臣秦桧的诬陷,朝廷连下12道金牌,召岳飞进京。岳飞无奈只得班师回朝。就在腊月初八那天,行至半途,粮食不足。百姓闻讯后,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前去给将士们送粥饭,将士们把粥饭倒在一起,混合后统一而食,共度难关。
    岳飞被害后,每年腊月初八日百姓们熬粥吃,以示纪念。相沿成俗,一直流传至今。
    2、悉达多的救命食 传说腊八吃腊八饭的原因,是唐僧去印度取经时才弄清楚的。古时候,西方天竺国的皇太子悉达多,看到人们常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就想方设法要躲避这轮回之苦。他背着家人,悄悄跑进檀特山,坐在菩提树下的一堆吉祥软草上,两腿盘坐,二目紧闭,双手合十不吃不动。他以为这样坐上几天,就能练成正果,进入极乐世界。谁知他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宫廷生活,哪受过这样的滋味?时间不长,他便感到饥肠辘辘,头晕眼花,难以忍受。他把这种难受劲儿和生老病死的难受劲一对比,修炼的决心就动摇了,想回皇宫去过那吃喝不愁的生活。可是由于他已经饿得四肢无力,刚要站立,就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及至天刚明,一个善良的姑娘赶着一群羊进山来放牧,经过这棵菩提树时,看见地上躺着一个人,先是大吃一惊。当她慢慢走到跟前,发觉地上躺的这个人虽然面黄肌瘦,浑身瘫软,但鼻子里还有微弱的气息时,就断定这个人是被饥饿折磨成了这个样子。她决心要救他,就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炒面往悉达多的嘴里填。由于他人事不省,又口干舌燥,不管她怎么填都填不到悉达多的嘴里去。她想找水把炒面调和一下,可是左找右寻,也找不到水来。她正在发愁,忽然看见树叶上有露水珠在滚动,心里便有了主意。她小心翼翼地把露水抖落在一个小碗里,把炒面调为糊状,抹在悉达多的嘴上。只见悉达多的嘴唇慢慢动了起来,接着就一口一口的吞咽着姑娘喂到嘴边的炒面糊糊。不大一会,他的眼慢慢睁开了,看见面前有个大姑娘,先是一阵惊疑,当发觉正是她往自己嘴里喂东西时,又是一阵感激。吃腻了山珍海味、龙肝凤髓的悉达多,现在却感觉这露水拌的炒面糊糊比世界上啥东西都好吃。他问牧羊姑娘:“这种饭真好吃,但不知它叫啥名字。”因为牧羊姑娘从来也没见有人用露水拌炒面,再加上一阵羞涩,一时无言答对。后来,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悉达多又去修炼,据说这一次修成了正果,创立了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悉达多的种种传说故事也随着传了过来。可是不论谁,对那用露水拌和的炒面糊糊都叫不出个名堂来。偃师的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专门打听了这件事。他按当地人们说的日期扳指一算,牧羊女给悉达多喂炒面糊糊那天正是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于是就把那炒面糊糊起名 “腊八粥”。
    从此民间都以为悉达多是凭着吃了一顿腊八粥进入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以慈善为本的极乐世界的,所以就在每年腊月初八这天早上吃腊八粥。盼望摆脱贫困,过吃不愁、穿不缺的太平日子。为了把腊八粥做成又甜又香的味道,就在锅里放进大枣、柿饼、干蔓青、胡萝卜、花生米、核桃仁等食品。为了表示是用露水做的粥,人们就抢在天亮以前上打水。
    3、鼠洞的积蓄 传说远在北宋初期,太行山区有一家三口过日子。老头十分勤谨,年过60,天不亮就起床,打扫院子、拾粪、积攒肥料,天明下地,精心耕种了几十亩山坡地,还种了不少瓜果、树木和蔬菜。大人小孩尽着吃用,总不短缺,左邻右舍还能跟着沾点光,余剩的粮、果、蔬菜还能赚回不少银子来。
    他的老伴很会勤俭持家。忙天吃稠,闲天吃稀,粗细调剂,粮菜配合,能做出各种各样香甜可口的饭菜。穿衣裹被也很节省,一家三口,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不浪费一点。
    他的儿子可就不像老两口那样勤俭。冬天睡到太阳3丈高,夏天歇晌睡到日偏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经常嫌饭不香,衣不新,吵着闹着要好吃好穿。长大娶了一个媳妇,也学男人的样子,好吃懒做,俩口子比着睡大觉。老俩口成天劝他(她)们也不听。小俩口私下嘟囔说:“爹妈总是叫咱们勤俭些,怕咱们将来过不好日子。他老俩口这些年积攒的东西够咱享用一辈子了。何必起早搭黑受那么多罪!” 
    过了几年,老两口相继去世了。老两口几十年添置的家当,不几年就让小两口踢踏光了,只好外出讨饭。这年冬季的一天,天格外冷,风特别大,能吹倒人,大雪又封住了门。小两口偎缩在破旧的房子里哆嗦打颤。讨饭出不去,家中没有米粮,身上穿着单衣,灶火又冰又凉。偶然之中,媳妇发现在墙角旮旯有个老鼠洞,她想洞里定会有杂七杂八的粮食,米、麦豆什么的。于是就动手挖。挖出来的足够两人充一顿饥。他们生着火坐上锅,煮了两碗杂粮粥。正在盛着吃粥的时候,忽然“忽隆”一声巨响,房子被北风吹塌了,小俩口活活被砸死在里面,碗里的杂粮粥泼了一地。这一天正好是农历腊月初八。
    邻居们说:“地还是过去的地,房还是过去的房,老两口勤俭度日比人强,小两口好吃懒做一命亡。”后来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太行山区的老年人,每年的阴历腊月初八的早晨,都要熬一锅“八宝粥”给孩子们吃,边吃边讲这个故事。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父传子,子传孙,年长日久,流传的地区越来越广。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吃“腊八粥”成了人们的习惯。
    (二)围腰的来历 妇女在干活、做饭时,往往都系一个围腰,干起活来不但利索、干净,从服饰看也比较美观,给人以女性美的感觉。那么,这围腰是咋来的?这还得从乾隆皇帝说起。
    相传,乾隆皇帝经常在游山玩水之余,往往还微服私访。这一天,乾隆私访来到乡间,他信马游缰,看不尽的田园风光,心中顿感舒适。他见一农夫正在插秧,栽的又快又好,多少均等,横竖成行,下得马来问:“喂,栽秧哥,你一天能栽多少秧?” 
    被问的这人叫李二,人称李二哥,尽管手脚麻利,只顾成天干活,那顾得想这些。一时被问的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乾隆挺开心,说道:“你好好想,明天我再叫你回答,要是回答不上来,我命王二胖子打你的屁股。”说罢扬长而去。
    李二哥着急了,心想,这王二胖子可是个县官,一县的父母官呀,他命他打我。嗯,说不定啊,这还是个大官咧。要是真的回答不上来,岂不要皮肉受苦。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
    他的妻子李二嫂见丈夫这般模样,就上前询问,他只得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李二嫂听罢反而哈哈大笑,便对李二哥如此这般地作了交代。霎时,李二哥眉开颜笑,还夸奖了妻子一番。第二天一早就来到田间,等候着那位客人的到来。一会儿,那人果然又乘马来了。张口问:“栽秧哥,你一天能栽几百几十窝?” 李二哥马上接道:“你骑马一天能蹄踏几百几十脚?” 乾隆被问得倒噎气,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只得跳下马来问道:“这是谁教你的?” 开始,李二哥不好意思,后来只得如实地告诉他这是妻子的主意。乾隆心想,乡间竟有如此的聪明女人,我要见一见她。 “栽秧哥,今天中午我要到你家吃饭。” 李二哥窘得不行:“客人,我家粗茶淡饭,恐怕不……” “不要紧,我只吃白皮黄心一大盘,九样菜儿团团转。” 李二哥连忙回到家中,告诉妻子李二嫂那人要吃的东西。李二嫂不慌不忙地说:“这不用你心焦,到时我自会做来。”李二哥两眼一眨,还在云里雾中。晌午了,门外传来了马蹄声,李二夫妇连忙去迎接,并让客人上座入席。然后,李二嫂端出一个大盘,中间放一个鸡蛋,周围用韭菜圈住。“客人,请品尝”李二嫂说。乾隆一看桌上的东西,心中明白自己又输了。心想,我乃一代帝王之家,竟败在一个民妇手下,太煞风景了。乾隆将嘴一抹,站起身来,问:“大嫂,你说我现在走啊不走?” 李二嫂心想,这又给我出了一个题。就漫不经心地答: “客人,你说我知道不知道?” 乾隆又吃了个软没趣,内心佩服得很。从袖筒里取出一方花布,说:“大嫂,承蒙招待,这一方花布,权作午饭的酬金。” 客人走后,县太爷王二胖子来了,这才知道刚才那位就是乾隆皇帝,大家又惊又喜。县太爷说:“民妇人。” 李二嫂说:“啊!当今皇上称我大嫂,你叫我民妇人,难道你比朝廷老子还厉害?” “啊!”王二胖子连忙又改口问道:“大嫂,这一方花布可是恩赐的呀”。李二嫂拿着花布看过来看过去,虽然倒也十分令人喜欢,但这么一块小花布做什么呢,唉!干脆加个带子束在腰间,不是也很光彩吗?对!就这样。于是李二嫂从此把这块花布束在腰间,晚上高高挂起。干活、做饭也很方便,慢慢就习以为常了。这样别的妇女见了,羡慕得很,看着既光彩,又把人衬得苗条。因此,都跟着学起来,可是,又叫不出名堂。它既然围在腰间,就叫它围腰吧。
    (三)“公平交易”的由来 在过去,偃师一带粮行里的斛、斗、升等容器上,大都写着“公平交易”四个字。自然,从字面上便可以看出来,这是说明店主的买卖态度,不管是粜籴出入不欺不哄。其实,这里边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哩。就在青萝山脚下的小村里,有一个孤苦的孩子,不幸父母早亡,留落下他一人,过着“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饥”的凄楚清贫的日子。他多少也识两个字,名字叫“公平”。可能是父亲看到这孩子生性公平,或者是看到当时世事太不公平,希望过个好的日月,才给他起了这个名字吧。这一天,他打柴归来,走在路上,拾到一个元宝,他高兴极了,在手里看过来,看过去,当发现元宝上还刻有“公平”二字时,他惊呆了。心想,这是怎么回事?也许是苍天有眼,可怜我这无依无靠的孩子。但他手一翻,元宝的那一面,竟还有“交易”二字。这可怎么办?原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钱财呀。可去找谁呢?谁叫“交易”?他住在哪里?回到家中,烙了点干粮,又经过一夜的盘算。第二天一早就上路了,决心哪怕走遍天涯海角,一定要找到“交易”,好与他平分秋色。风餐露宿,忍饥受冻,带的东西吃完了,就沿街乞讨,四下打听谁叫“交易”。一天,他来到一家粮行门前,看见这家的生意兴隆,来往人多,就想去问个究竟。谁知刚走到门坎里边,店掌柜看他这穿着打扮,定是要饭的,于是,拿出一个铜钱,递与公平,说了声:“走吧”。公平又伤心又难过,不觉摇了摇头,叹气地唉了一声说道:“我说交易哥,你叫我好难寻啊”。店掌柜吃了一惊,扭回头来问道:“你说的啥呀?” “我说,交易哥呀,你叫我好难寻啊!”公平接道。 “你哥叫交易?”“哼……”公平说不出所以然。 “你哥叫交易,他是哪里人?” “我是找个叫交易的人?” “你和他认识——要不怎么是你哥?” “我是找他有点事。” 店掌柜的看他虽然穿得破烂,形容憔悴。可是谈吐举止都忠厚老诚,就拉进店内问个究竟。公平将拾银之事,如此如彼诉说了一遍。店掌柜大吃一惊,想不到眼前站的竟是这样一个好人。忙恭身施礼。说: “不才便是交易。” 公平一听说是交易,又惊又喜,一把抱住说道:“哎呀,你可难煞我了啊。”把路上的苦楚酸辛又说了几句,然后从怀中掏出那个元宝来。交易非常感动,说啥也不收:“你老弟费尽千辛万苦,又这般真诚待人,真可谓少见,难得,难得!”遂叫店内人出来相见,然后做饭招待,把那个元宝暂收柜内,并留公平到家中作客。停留了几天,店掌柜——交易,看公平为人善良厚道,便将妹妹许他为妻,并为公平操办花烛之禧。置办婚礼时从钱柜内取银子花,谁知,一打开柜门,白花花的一柜子尽是元宝,只是除了一个上刻有“公平交易”四个字的元宝外,其它都没有字。交易说:“公平弟,这可怎么办?” “不义之财决不可取,把那些统统舍予穷人吧。”交易十分赞成连忙照办。街坊邻居听说,无不夸奖他俩的高尚品德。一时遂传为美谈。后来,人们就在生意的交往器用上,写以“公平交易”四字,以示他们的行为端正,公平交易。甚至,连其它的行业墙壁上,也仿照书写,成为习俗。
    (四)迁居燎锅底的来历 在偃师、孟津县一带,人人迁居前,有用火燎锅底的习俗。
    传说从前,黄河里有一个水怪,常出来害人。其皮坚硬,刀枪不入。人们恨之入骨却无法将其治服。后来,有一“神僧”告诉人们,其怪怕响声,越响它越怕。于是人们便弄来大锣、大鼓敲击以驱捉水怪。水怪慌忙逃窜,无路可逃时便钻到一家“锅台”里躲了起来。人们便围住“锅台”猛敲狠击,又用烧红的火柱去捅水怪,一下子又把水怪赶了出来,它慌忙逃入黄河,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从此,当地人在迁居之前,都要用火燎锅底,并形成习俗。
    (五)姑娘结婚为啥用红盖头 相传,很久以前,天塌地陷以后,世界就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俩。两人兄打鱼,妹打柴做饭,相依为命。后来,兄妹俩就用黄泥捏泥人。奇怪的是,泥人晒干后,叫声“爹”“娘”就跑走了。于是,后人说天下的人都是伏羲和女娲这样创造的,都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因此,都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据说,人祖爷和人祖奶奶后来还结了婚。
    一天,兄对妹说:“这世界上没有人生育的人,日后就会断子绝孙的,咱俩就结为夫妻吧!”女娲听后,脸刷地红到耳根,说:“这世界上哪有兄妹结为夫妻的道理?要想成亲也可以,那我有个条件!”兄点头同意。妹说:“咱俩各在一个山坡上点堆火,如果两股烟飘在一起,就成亲。”结果,两缕青烟经风一吹合成了一股烟。伏羲说:“妹妹,这下中了吧!”女娲摇摇头说:“不中,还有一个条件,咱俩到山上各滚一扇磨,如果两扇磨在山下合在一起就成亲。”伏羲又同意了。于是两人同时把磨推到山顶,并对天起誓:“老天在上,俺兄妹俩向您起誓,两扇磨从山上滚到山下,如果合为一盘,俺俩就成亲。”两扇磨从山顶始终不离滚到了山下合在一起。女娲咯咯直笑,羞得脸比红布还红,她随手在身边摘了些花草,编了个手帕样的草扇遮住了自己的脸。从此,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用红绫遮脸,称作“盖头”,日久便成了习俗。
    (六)营坊人不过大年初一 方城县东南二里营坊村上的老户,至今仍不过大年初一,而是三十这天过年。说来有因,清康熙三年(1664年)在恢复台湾时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一支义军,约十万余众,为维护国家统一,毅然归附清廷。康熙七年(1668年),皇上降旨,部队南下沿途疏散定居,副总余伯益率部在方城南安营定居,其所驻村庄也多以大营、小营、沈营等名之。为维护地方治安,让邻里乡党欢度佳节,每逢新年,余伯益均晓谕部下提前一天过年,大年初一则巡逻执勤。执勤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乡亲们感其德,联名上书请加敕封,康熙帝遂授余伯益为“镇国将军”,随从将士皆有封赏。余死后,随余定居营坊村的余、沈、吴、林、范、齐、蔡、查、黄、柳等十姓,仍保留过年三十,不过大年初一的习俗,世代沿袭,至今不变。
    (七)老农称呼的由来 康熙年间,博望一带有一姓彭的财主,五旬得子,起名彭宝。彭宝满月,其父即死。其母宠子过甚,彭宝年十八除吃、喝、玩、乐外,一无所长。更为荒唐的是,他大便后皆用蒸馍揩拭,挥霍无度。不久家业荡尽,沦为乞丐。一天彭宝饿急,忽见原厨子李老汉端来几个去皮的白蒸馍,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觉着这馍香甜可口,十分好吃。一连数日,天天如此。彭宝知李老汉家贫,问白馍的来历方知是以前自己揩屁股之馍,他后悔无比,遂以李老汉为再生父亲,勤学稼穑。老人死后,彭宝遵嘱垦荒种地,勤于农事,成为裕州首富。因交皇粮甚多,康熙帝知其名,传其进京授奖,问其致富缘由,他便如实说出,并求皇帝把荣誉赐给再生父亲。皇帝准奏,在圣旨上写了“老农”二字。众臣相顾,不解其意,康熙解释道:“祖宗之法,官分九品,老农者,十品也。”复反问众人:“朕命老农为十品,卿可知 ‘十’之意否?”众言:“十即十全十美,老农为十足的好人。” 以后每县三年报一次老农名单,凡自幼勤耕,年过六旬无错者,发给证书,可见官不跪,遂成清朝一制。
    (八)十二属相的传说 有一年,玉皇大帝庆祝生日,下旨要所有走兽在正月初九报到。规定按报到顺序封十二动物为十二属相。老鼠与猫为邻,猫常欺负老鼠,可老鼠较聪明。老鼠听到玉皇大帝封属相信息之后。就准备早去。可猫不清楚所去日期,就询问老鼠,老鼠谎说是正月初十,猫信以为真。
    正月初九一大早。老鼠就悄悄出发,其它动物也纷纷上路,牛最笨,出门早,和老鼠同行,鼠前走,牛后行。当走到一河边时,老鼠作了难,忽然它想出一条妙计:等其它动物来渡河时,跳其背上渡河。当后边的牛来到时,老鼠便蹦上了牛背,渡过河去,老鼠又躲在牛耳朵里,既省力又暖和,一直等牛跑到金殿上,老鼠才从牛耳朵里跳出,抢先在玉皇大帝前报了到,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稍后,老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也先后来到,分别得了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名。最后猪也笨头笨脑地赶到,名列第十二。
    正月初十,猫趁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上又没有碰上同伙,暗自庆幸。谁知,到达玉皇大帝金殿时,玉皇却说:“你真笨,人家昨天都来受封了,唯你不执行旨意,还是回去洗洗脸吧,洗掉你的好睡觉的面孔。”猫没有排上十二属相,才知上了老鼠的当。从此,猫碰到老鼠以后就咬,和老鼠结下了不解之仇。同时,也常用一爪,揩抹自己的脸面,以祛羞辱。
二、笑 话
    河南民间称富有引人沉思的幽默感和逗人笑脸顿开的趣味性的短小故事为“笑话”或称“逗笑”、“逗趣”。许多笑话老幼皆知、交口相传。节日游乐场所或日常村头“饭场”以及夏日乘凉处、冬日取暖处常是讲笑话者施展口才的地方。讲说者有文化人,也有不识字者。他们或从书中得来,或从口头传来,或即兴编造,“满肚子笑话”。大都是讽刺和鞭挞好逸恶劳、贪图富贵的人或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贪官污吏,也有少数低级趣味的。但讲说者一般讲究讲说场合、听者对象。现择数例以志之。
    (一)没馍 有个吝啬鬼,一天早上,理发匠轮到他家管饭,他只让妻子做了两碗糊涂水,连馍也没有,理发匠很生气。轮到给他理发了。理发匠拿起一把钝刀子“啃”起来,疼得吝啬鬼直叫。他摸着头皮问理发匠:“咋恁疼哩!”理发匠慢吞吞地说:“因为早上没有馍(磨)”。
    (二)不要命 几个人在一起吃早饭,最好的菜是豆腐。有一个人专拣豆腐吃,别人问他:“你为啥专拣豆腐吃啊?”他说:“豆腐是我的命啊!”中午饭菜里又加了一盘肉,这人又专拣肉吃。别人又问:“豆腐不是你的命吗?你为什么又专拣肉片吃?”他说:“我见了肉就不要命了。”
     (三)比美 从前有弟兄两个,都觉得自己媳妇长得美。老大说:“天下女人数俺媳妇长得美。”老二不服气地说:“地上的娘们儿都没俺媳妇长得美。”二人相持不下,争得面红耳赤,只好找他爹评理,他爹问明情况后说:“别吵啦,我看天下女子都没您娘长得美。” 
    (四)何不算算从哪过 一个算命先生,是个瞎子,用拐杖一边探路,一边叫:“要知未来吉凶,推算八字便知。”突然,他听到了“哗哗”的水声,仰着脸喊道:“喂,过路大哥帮俺过去吧。” 有人打趣戏弄说:“嗨,都说你先生神算,何不算算从哪过?” 算命先生正在没有办法,听见河边有鸭子巴嗒巴嗒拱泥声,他借着梯子下台,摇头晃脑地说:“甲子乙丑海中金,鸭子巴嗒水不深。”念叨着就往水里跳,一脚跳到深水处,河水淹到脖子根儿,他一惊,双手不由向上举,正巧抓住一根柳树枝,便又念道:“丙寅丁卯炉中火,就知道柳枝要救我”。
    (五)土地堂和上他当 从前,有伙计二人,名张三李四。一日,二人见石碑上刻有“土地堂”三字。张三念:“土地常”,李四说:“工池堂”,二人争执不休。他二人把“土地堂”写好,让县官判断。县官听完看后,把惊堂木一拍说到: “三个本是简单字,你俩对它不认识,张三错认本该打,李四错认本该罚。原谅你们是初犯,下次再错就不饶,回去你俩要记住,三字读作‘上他当’。
    (六)自病不觉 过去,一个教书先生嫌一个学生写得文章不好,主要是嫌他写文章用“了”字太多。一次这个学生又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先生批阅,先生看了学生的文章后,当即写了一个批语:“了了了,了了了,用的了字太多了,以后不用‘了’字就好了。”写罢扔给学生。学生拾起文章一看批语,数了数光一个批语就用了十个“了”字,禁不住大笑起来,先生一看学生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笑话自己,便厉声问道:“笑啥哩?”“我笑有个人眼高手低,自病不觉。”学生直爽地回答。先生把眉头一皱,气愤地说:“你这不懂礼貌的学生,气死我了。” 
三、歌 谣
    河南民歌的出现形式,以低声吟诵为主,高声歌唱者多见于重体力劳动之中。河南人虽不象边远民族那样喜爱放声高歌,但以低声吟唱抒发感情却十分普遍,而且创造出许许多多有趣和富有思想性的歌谣。这些歌谣或见于田间地头和各种重体力劳动之中;或见于纺花、织布机之前;或为各种仪礼主持者吟诵;或为“座筐”“摇篮”前的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民间歌谣的收集、整理。然河南民间歌谣除烩炙人口、内容丰富的“传承”歌谣外,还有大量不断在生产、生活中的“即兴”创造。现以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情歌、儿歌等分类择其精者以志之。
    (一)劳动歌 河南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尤其进行重体力劳动时,常以劳动歌来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有集体同唱者,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相合。其歌词有传唱的,也有不少是即兴创作。其内容有述说辛苦,有歌唱幸福,有历史故事,有现实生活。河南民间所见劳动歌有“船工号子”、“矿工号子”、“打夯歌”、“采茶歌”、“插秧薅秧歌”、“车水歌”等。
    1、伊川夯歌(述说历史故事)领:提起那第一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单表刘关张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桃园三结义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手足情义长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提起那第二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再表关云长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五关斩六将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威名天下扬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提起那第三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张飞勇猛将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长坂坡一声吼哎! 合:嗨呀呼嗨呀!领:退曹百万郎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第四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常山子龙将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单骑救幼主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忠良美名扬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那第五夯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军师卧龙藏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三顾小茅庐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请出诸葛亮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那第六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刘备过大江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赵云来保驾呀, 合:嗨呀呼嗨呀!领:气坏小周郎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第七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再表诸葛亮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祭起东南风哎, 合:嗨呀呼嗨呀!领:曹营一火倾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那第八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军师有胆量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诸葛过了江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舌战群儒将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那第九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诸葛计谋广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草船去借箭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孟德上了当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拉起那第十夯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七擒孟获将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心服口也服啊, 合:嗨呀呼嗨呀!领:一起保汉王啊。 合:嗨呀呼嗨呀!
    2、新县“车水歌” 小小水车咧下河湾罗,脚踩那的棒棒咧手搭杆罗,哪个叶子不出水哟,哪个龙骨不转弯喂,哪个年轻人不爱哟玩罗。十七十八咧不唱歌罗,留着那的山歌作什么罗,再过三年人老了哟,儿接媳妇女出阁罗,风流时代白空过罗。我说哥有些呆罗,麻杆那的顶门你不来罗,哪个说我呆来哟,那个我就呆来喂,麻杆顶门我偏不哟来罗。披着蓑衣咧等着雨罗,干河那的下网等鱼来罗,那个等着乖姐哟,那个偷偷把门开喂,夫妻双双走进哟来罗!
    (二)仪式歌 河南民间举行各种仪礼,大都有礼仪之歌。其歌或由仪礼主持人诵念,或由当事人歌唱。其用辞生动,形式多样。有流传的歌辞,也有即兴而作。如盖房上梁有“上梁歌”;丧葬仪式有“出殡歌”;闺女出嫁有“哭嫁歌”。民间婚娶仪礼中的歌谣最多,从迎娶、入洞房直至上床,先后就有“打醋坛歌”、“送房歌”、“小姑送灯歌”、“点灯歌”和 “撒床歌”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礼仪的改革,许多礼仪已不行或简化,仪式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已消失,也有不少仍传于民间,许多还增添了歌颂新社会、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的新内容。
    1、婚礼歌选粹 打醋坛歌在厨房吸袋烟,忽听花轿到门前。吸半口留半口,手拿犁铧往外走。犁铧本姓铁,烧得真是热。粮食醋真是酸,鬼神吓得躲一边。各位乡亲往后站,别烧着您穿的红绸缎。年年有个三月三,小早担驮犁铧送下山。庄稼老汉把会赶,买个犁铧把土翻。娶媳妇,打醋坛,正转三圈倒三圈。掀开轿门采荣花。下边点把火,上边放丈鞭。火把着得旺,火鞭响得喧。一块檀香木,雕刻骏马鞍,新人迈过去,四季保平安。搀到当院内,二人同拜天,夫妇跪在地,俩人发誓言,夫妻恩爱结侣伴,同甘共苦过百年。拜天堂,拜地堂,然后再拜二爹娘。亲戚朋友都拜过,夫妻双双入洞房。叫秋菊和海棠,开开柜,开开箱,帮助新人换衣裳,梳头擦脸巧梳妆,黄道吉日喜气长。 送房歌八仙桌子放到正中央,一对红蜡也点上,十二个果签也摆上。一边坐鸳鸯,一边坐凤凰。鸳鸯手里拿一对,凤凰手里拿一双。这枝插到那枝上。送子娘,来送子,好子送五个,好女送一双。大儿子送到北京金銮殿。二儿子送到南京做高官,三儿子送到翰林院,四儿子金榜中状元,留下小五守爹娘。 小姑送灯歌夕阳西下近黄昏,小姑送灯洞房门。金灯对银灯,锡蜡对壶瓶,方桌对斗椅,书房对大厅,昨日陪着父母坐,今晚陪着×相公。小姑点灯歌洞房灯火须长明,时近黄昏该点灯。一龙灯,二凤灯,三仙灯,四愣灯,五马跑前灯,六马七言灯,七星灯,八卦灯,九莲灯,今年送个长明灯,过年得个闹人精,奶奶抱着喂落生。
    (三)时政歌 时政歌是河南民间有感于当时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表现人们对时政的体验和看法,一般篇幅虽小,但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1、穷富两个样五月初五是端阳,穷人富人两个样。富家饭菜香喷喷,穷人菜汤喝不上。
    2、光绪三年想起了光绪三年,叫人心酸又打颤,东庄不到西庄去,西庄不到东庄玩,妗妗见了锅里填,人吃人来犬吃犬。
    3、苦农友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野菜饭,喝的菜羹汤。麦黄望结谷,谷黄望插秧,一年忙四季,都为财主忙。
    4、起来革命求解放农民种地饿断肠,泥匠盖楼没有房,裁缝穿的补丁衣,木匠睡的没腿床,这种日子怎能过?起来革命求解放。
    (四)情歌 情歌是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歌谣。河南民风淳厚朴实,情歌的风格也含蓄深沉。民间传送情歌一般不是放声高唱,而是低声吟诵。如姑娘们平时在做着针线,摇着纺车,或是踏着水车,挥着锄头时,轻声吟唱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情姐爱的有情郎南风没有北风凉,荷花没有桂花香,燕子垒窝在高楼,梧桐树上落凤凰,情姐爱的有情郎。
    2、十大想一想二爹娘,爹娘无主张,孩子婚事没挂在娘心上,咋不打嫁妆?二想奴公婆,公婆有差错,没听说女大留不得,咋不来娶我?三想说媒人,媒人无良心,两家亲事全在你一人,咋不来问问?四想奴的郎,南学读文章,上学下学路过奴门旁,咋不来望望?五想奴的妹,比奴小两岁,今年正月已把新人配,越想越掉泪。六想奴的哥,比奴大不多,去年三月才把亲办过,两口多快乐。七想奴的嫂,跟奴一般高,小小娇儿已在怀抱,越想越心焦。八想奴的床,掀开罗帏帐,只见鸳鸯枕不见奴的郎,叫人好心伤,九想奴的房,好象一庙堂,清早扫地晚上去烧香,好象女和尚。十想奴的命,奴命真不强,不如拿绳吊在梁头上,一命见阎王。
    (五)儿歌 在河南民间,无论是高原山庄,还是平原庭院,常可听到年老者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共唱儿歌的动人声音。这些儿歌不仅内容丰富,大都蕴含着许多生活知识、社会知识以及对丑、恶、善、美的讽刺和赞扬,而且语言生动,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对于小儿,有如何说话吐字的歌谣。稍长,则又有识数认字、讲究卫生、游戏玩耍等歌谣。这些歌谣多是长者利用闲暇时间在床头、炕上、庭院、门前以哄、逗、游戏等形式传给小儿的。孩子们往往会在吟唱儿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生哲理的教育和熏陶。儿歌传于民间,也为民间所创造。现择其部分以志之。
    1、只要勤快啥都有一棵树,俩柯杈儿,一个杈上五个芽儿。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都靠它。它是啥,它是手,只要勤快啥都有。
    2、打扮哥哥上学堂月婆婆,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打扮哥哥上学堂,读诗书,念文章,长大为国去争光,红旗插到大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3、“什么”歌什么出来高又高?什么出在半山腰?什么出来棒槌打?什么出来棍子敲?高梁出来高又高,玉米出在半山腰,黄豆出来棒槌打,芝麻出来棍子敲。什么打架角顶角?什么打架脚踢脚?什么打架咬耳朵?什么打架啄脑壳?老牛打架角顶角,小马打架脚踢脚,小猪打架咬耳朵,公鸡打架啄脑壳。什么弯弯在天边?什么弯弯在水边?什么弯弯头上边?什么弯弯在眼前?月亮弯弯在天边,船儿弯弯在水边,梳子弯弯头上过,眉毛弯弯在眼前。
    4、对花歌俺说一来谁对一,什么开花在水里?你说一来俺对一,莲蓬开花在水里。俺说二来谁对二,什么开花一身刺,你说二来俺对二,黄瓜开花一身刺。俺说三来谁对三,什么开花一头尖?你说三来俺对三,秦椒开花一头尖。俺说四来谁对四,什么开花起苔子?你说四来俺对四,韭菜开花起苔子。俺说五来谁对五,什么开花五月五?你说五来俺对五,石榴开花五月五。俺说六来谁对六,什么开花爬墙头?你说六来俺对六,梅豆开花爬墙头。俺说七来谁对七,什么开花把头低?你说七来俺对七,茄子开花把头低。俺说八来谁对八,什么开花一孤抓?你说八来俺对八,葡萄开花一孤抓。俺说九来谁对九,什么开花做奶酒?你说九来俺对九,蜀黍开花做奶酒。俺说十来谁对十,什么开花无人知?你说十来俺对十,苍术开花无人知。俺说完来谁对完,什么开花象冰盘?你说完来俺对完,葵花开花象冰盘。俺说了来谁对了,什么开花剪子铰?您说了来俺对了,窗花本是剪子铰。
四、歇后语
    歇后语,河南民间称“坎子”、“吊杆话”、“俏皮话”、 “零话”等,流传十分广泛。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比喻,后一部分是本意。常见有喻意的,有谐音的。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凑,说话时,往往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便被引出,讲者或说或不说,听者自然明白其本意。许多时候,讲者说了前一部分,听者便能随口说出后一部分,如答谜语一般。其形式幽默、含蓄、针对性强;其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有尖锐的批评,也有善意的讽刺;有热烈的赞扬,也有无情的揭露。田间地头,村里巷间,常可听到。河南各地民间,男女老幼,喜爱应用者颇多,不少是他们自己创造。
    对镜作揖——自己恭敬自己。木匠戴枷——自做(作)自受。大风里吃炒面——咋张开嘴。房檐上的冰柱——根子在上。杀鸡取蛋——只得一回。一跟头栽到门外头——门里出身。小杆杖吹火——一窍不通。三眼枪打兔子——没准。六个指头挠痒——多那一道。鸡蛋壳篓发面——没多大开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布袋里装牛梭头——里外不直。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老和尚的帽子——平不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财神爷讨饭——装穷。沙锅子捣蒜——一锤子买卖。扫帚顶门——杈头多。卖豆腐的扛戏台——架子不小。扁担插到桥眼里——担当不起。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漫地烤火——一面热。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公公背儿媳妇——出力不落好。黄鼠狼将(生)老鼠——一窝不胜一窝。对着门缝吹倒人——名声在外。老婆纺花——慢慢上劲。小鸡卧在门坎上——里外觅食。门神里卷灶爷——画(话)中有画(话)。枣胡解板——一句(锯)。哑巴进庙门——多磕头少说话。豆腐渣贴门神——不沾板。大年三十逮个小兔子——有它没它都过年。
五、谚 语
    河南民间称谚语为“俗话”、“俗语”。其内容涉及人们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语言简炼、含义深刻,且通俗易懂,男女老幼均喜欢用。谚语产生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其中既有历史的遗训和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思想的结晶,也有不同社会习俗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谚语中有的已失去了原来的实际意义或已不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则不断地修改或增添新的内容,还有许多产生于现代的新谚语。这些谚语中,许多都具有教育借鉴的价值和作用。现择部分河南民间谚语志之如下。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报娘恩。山高遮不住太阳,儿大压不住爹娘。老子偷花移果,儿子杀人放火。儿多不如儿少,儿少不如儿好。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海样深。青油炒韭菜,各人妻子各人爱。夫妻没有隔夜仇。吃得好,穿得好,不如两口白头老。一辈好媳妇,三辈好子孙。一个女婿半拉儿。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浪子回头金不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梁不正下梁歪。远亲不如近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三年不吸烟,省个大老犍。吃饭穿衣量家当。作事要实在,言语要谨慎。有理走遍天下,没理寸步难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人长,道人短,不知自己也枉然。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没有不透风的墙。一物降一物,蛤蟆降癞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没事常想有事时,有钱须思无钱时。一人不过二人智。自己夸不如人家夸。救人要救活,救火要扑灭。是非自有公论。银钱如粪土,脸面值千金。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不读那家书,不识那家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做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笨鸟先飞。心坚石也穿。勤有功,戏无益。熟能生巧,巧能生妙。艺不压身。人儿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登高山,不显平地。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家问忌。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心急不能吃热豆腐。要无闷,安三份,要无愁,莫妄求。沾小便宜吃大亏。疑心生暗鬼。有钢往刃上使,有理往明处拿。前车覆,后车鉴。不贪意外财,勿饮过量酒。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火无终日旺,花无百日红。木匠手里无弃物。看花容易绣花难。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好瓦难垒不透风的墙。不怕千着会,只怕一招熟。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买卖不成仁义在。公平交易,两合人心。一分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有钱不买半年闲。强将手下无弱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快刀斩乱麻。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见苗三分收。有话说出口来,有谷碾出米来。宁叫蚕老叶不尽,莫使叶尽老了蚕。勤纺花,多喂蚕,四十五天捞现钱。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