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流传的韩信故事
被誉为“西汉三杰”的韩信,江苏省淮阳人。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称颂,但有关韩信的人品,有褒有贬,各执一词。韩信传说遍布全国各地,内容也是有颂有骂,评价不一。流传在河南省泌阳常羊册镇的韩信故事,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泌阳县羊册镇有一条南北长岗,俗称“冢子岗”,长岗高处有一座底部直径52米,垂直高度12米的古冢,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为秦汉年代古墓,标名为“韩母冢”,已列入市级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古往今来,当地群众一提及到这个神秘的古冢,就责怪韩信是个不孝不义的小人。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因不堪忍受当地一个纨绔子弟的“胯下之辱”,被迫跟随母亲从江苏淮阴郡一路沿途讨要,辗转来到河南泌阳县(古称舞阴县)古城村东边祖师庙里歇脚。白天他经常上山打柴、打猎,从华山奶奶庙里偶得一本《太公兵法》,韩信如获至宝,常在夜里攻读,因有悟性,不仅掌握了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技能,而且学会了兵法中的用兵之道,为以后指挥千军万马夯实了基础。
且说在祖师庙里,突然云游,来了一个年老落魄、无依无靠的“算命先生”,衣食无着,韩信同病相怜,曾用打柴、打猎换来的一些米面周济“算命先生”。当这位老先生身患重病时,韩信就慷慨解囊,垫钱去中药铺给老先生抓中药、熬药,很快使其转危为安……
这位“算命先生”为感谢韩信的救命之恩,就告诉他一个秘密:说在东边大岗上有一处“龙脉”风水宝地,早先当地许多有钱有势的大户为了抢占这个“龙脉”,都在自己的亲人死后将其葬到这条大岗上,但天意难违,都没有占住这块“龙脉”宝地。又对韩信说,将来如果他死在韩母前边,就先把他葬在那里,他在阴间能庇护韩信时来运转;如果韩母死在他的前边,就先把她埋在那里,更能让韩信飞黄腾达。
有天夜晚,韩信上山砍柴回来途经大岗时,猛然发现前边不远处有一高一矮两位白发老人,在东张西望,窃窃私语。韩信顿起疑心,悄悄跟随后边打探。只听见高个老人说:“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风水宝地,谁要是占着它,后代定有王侯之尊”!矮个老人说:“我不相信你这风生水起的胡说!”高个老人接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我就在这个地方插一根干枯的竹竿棍,如果明早干竹竿棍上生根发芽,证明这块地就是龙脉之地,如果没有发芽生根,那就笑我老朽说谎骗人了!”矮个老人说:“不妨试一试!”于是,高个老人当即从旁边拣起一根半截干竹竿插到那里。说罢,两位老人瞬间即逝。
此时,躲在一旁偷听的韩信联想起“算命先生”的话,觉得这里可能就是真正的“龙脉”之地。于是,他心生一计,马上跑回祖师庙里,将母亲讨饭使用的干竹竿棍找来,又将那个高个老人插的那根老干竹竿棍拨掉,然后换上拿来的干竹竿棍插在里面。
第二天早晨,韩信顾不得上山砍柴了,便首先来到大岗上那个地方查看究竟。说也奇怪,他发现自己换掉后插上母亲讨饭用的老竹竿棍果然又发芽生根了。于是,韩信对这块“龙脉”风水深信不疑,他又心生邪念,当即将发芽生根的老竹竿棍拔出来,尔后将高个老人的半截干竹竿重新插回原处。
韩信喘息未定,猛见空中飘来两朵祥云,缓缓降落此处。他仔细一瞧,正是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两位老人,韩信吓得立即躲在旁边。高个老头看到他插上的竹竿没有发芽,就摇头叹息说:“人老不中用了,这次我又走眼看错啦!”说罢,两位老人扫兴而去。
此时此刻,韩信高兴万分,他为了自己将来能拜将封侯,先埋生母、抢占风水的意念油然而起。他首先在插竹之处盖起了两间简易小草屋,然后谎骗妈妈说:“我已在东岗上给咱家建了个安身之处,咱马上挪过去住吧!”母亲欣然同意。于是,他先把母亲的破纺花车和锅碗瓢勺搬去,而后背起行走不动的母亲,一路小跑来到大岗新建的两家小草房里,准备伺机活埋生母,抢占“龙脉”。他母亲刚一进屋,就支起纺花车干家务活来。谁知,纺花车声音惊动了这块沉静的“龙脉”宝地,一条沉睡不起的巨龙马上从洞穴中腾空而起,只听一声巨响,顿时天中霹雳闪电,暴雨倾盆,地上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使韩母和草屋同归于尽,深埋到墓穴之中。韩母是位勤奋之人,占据“龙脉”后,仍然不忘记纺花织布。当时传言说,一个放牛娃去到冢子岗上放牧时,曾经听到韩母墓中的轰轰作响的纺花声。
因为韩母抢占了“龙脉”风水,韩信从军后如鱼得水,步步高升。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旗开得胜,立下战功。
荥阳之战后,韩信带领自己的兵马返回舞阴城(今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扩大实力。因而,古往今来在古城周边留有许多传言与实物相互佐证的韩信故事:羊册华山“奶奶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韩信在华山奶奶庙中捡到的“太公兵法”,实为华山奶奶所赐,住在祖师庙的那位“算命先生”也系华山爷爷所变化,是华山奶奶派他化为“算命先生”专为韩信前程指点迷津的。古城村东北角的黑马湾村,现在,村边河滩中残留的许多黑色鹅卵石,传说是韩信战马所拉下的黑屎所变。古城西北的草场村,传说是韩信大军的草料场,在后来留下“草场”的村名。古城东边的“跑马岭”以及古城南边的“长岗阵”,皆因韩信在此处操练兵马而留下的地名……。
此时,屯兵舞阴的韩信己拥有30万兵马,重兵在握,向刘邦讨价还价,索取官爵。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要挟刘邦加封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三齐王”之后,才同意带领本部兵马与彭越联合,共同将楚兵分割包围,使霸王项羽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四面楚歌,被迫与爱妄虞姬饮酒作别,乌江自刎。是韩信善于用兵,才使刘邦灭楚兴汉,一统天下,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史称“西汉”。后来,史学家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开国功臣称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位开国明君。在一次朝王见驾中,他对文武百官谦虚地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得力于这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吾不如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者也!”
韩信占据了“地理”而违背了“天理”。 在欢乐之余,他一想起含冤而死的生身之母,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他在一次汉高祖设办的御宴中,酒后向皇帝口吐真言,道出了真情。可是,汉高祖刘邦念起韩信是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网开一面,不仅没有对韩信治罪,反而包庇重用,封为兵马元帅。刘邦生怕自己死后有人向韩信发难,就事先向满朝文武下达了日后保护韩信的“三不斩”圣旨,即:一是“见刀不斩韩信”,号令全国工匠在所有兵器和其它刀具上一律刻上“此刀不斩韩信”六个字;二是“见天不斩韩信”,使凶手没有任何机会对韩信下毒手;三是“见地不斩韩信”,使凶手没有任何地方杀掉韩信。韩信觉得有了这个“三不斩”的尚方宝剑,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韩信因熟读兵书,通晓兵法,才成为“常胜将军”;抢占“龙脉”,活埋生母有违天性,必遭报应。华山爷爷、华山奶奶对韩信残害生母的野心非常反感,他俩商量决定让韩信身败名裂。于是,这位“算命先生”又来到韩母冢,在四周挖上深洞,埋上朱砂,破坏韩母占据“龙脉”。“风水”既坏,韩信必亡,韩信死于萧何之手,乃上苍注定。
不久,高帝驾崩,吕后掌权,朝中有人果然向韩信发难,诬告韩信拥兵自重,有“反叛”之嫌。吕后为排除异己,在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让已身居宰相高位的萧何设计谋杀韩信。一日,萧何以“庆功”名义在未央宫三层绣花楼上,此谓“下不见地”;又将楼中窗户全部封严,楼顶上用黑布遮罩,此谓“上不见天”;设宴将韩信灌醉后,用绳索再活活勒死,此谓“刀不斩韩信”。行刑后,萧何面对韩信的尸体,深感内疚,坐卧不安,他仰天长叹曰:“韩信一生成在萧何,败在萧何也!”韩信得志后,不听信刘邦谋士张良“激流勇退”的忠告,不识时务,迷恋官场,最后落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亏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可悲下场,大概这就叫做“活埋生母,天理难容,罪有应得吧!”
兔子不吃窝边草。韩信屯兵古城时也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善事,比如,修水利、改水田、减皇粮、建庙宇等。坐落在古城寨东南角的祖师庙,就是韩信母子相依为命居住地。大庙坐北朝南,为一整齐的四合院,屋顶上五脊六兽,四角斗拱挑檐,大殿重梁起架,上铺秦式花砖,外缮汉代青瓦,大殿内金碧辉煌,各种石雕清澈明晰,造型栩栩如生。相传此庙系韩信屯兵古城时修建。上个世纪50年底初,政府号召破除迷信,拆庙扒神,石碑、石像、石条等建筑实物被拉到河中铺成漫水桥,淠河岸边的韩庙也同时被毁掉。
《天中人文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